賞鯨資訊面面觀 台灣何處可賞鯨豚

蘇林/整理 |2012.08.18
1525觀看次
字級

不少民眾以為鯨是鯨、豚是豚,其實鯨豚本是一家親,有些海豚體型大過鯨魚,也有些鯨魚體型小於海豚,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體型大的是鯨魚,體型袖珍的才稱海豚。

鯨豚的祖先大約於五千多萬年前,從陸地回到海洋中生活,並發展出許多適應海洋的構造和生活習性,例如:體型呈流線型,後肢退化而另外長出上下扁平的尾部,利於游泳,噴氣孔位於頭頂上,便於換氣等。

當鯨浮上海面換氣時,噴出的水柱可能高達數公尺,十分壯觀,往往是吸引賞鯨者注目的焦點。此外,鯨豚在海面翻滾或拍擊水面,甚至成群凌空躍起的場景,也讓人印象深刻,這些都成為賞鯨活動的賣點。

台灣賞鯨豚活動集中在東海岸,從南部的恆春到北邊的宜蘭,都有可能看到鯨豚。若以海域區分,則分為龜山島海域、花蓮海域、台東海域等,主要港口有宜蘭烏石港、花蓮的花蓮港及石梯港、台東的成功港。

每年五月至十月是賞鯨旺季,賞鯨業者每天提供二至三個航班,每個航班約需二至三小時,賞鯨費用約需八百至一千,發現鯨豚的機率有七至九成。

台灣之所以能成為賞鯨熱門地帶,主要是拜流經東海岸、由南往北蜿蜒而上的黑潮(洋流)所致。黑潮寬約一五○公里,水質十分乾淨,猶如是太平洋中的一條高速公路,許多迴游性魚類會沿著黑潮北行,海岸也有豐裕的生物存在,吸引鯨豚大量出現。

一般遊客參加賞鯨團,最主要的目的當然就是覓豚蹤、賞鯨魚,雖然船老大多半會明白告訴遊客:想在台灣附近海域看到大鯨魚噴水的機率可說是少之又少,但遊客多半能看到成群的海豚繞著船身飛旋起舞,所以還是會感動地覺得不虛此行。

近年,隨著賞鯨文化逐漸形成,除了尋找鯨豚、介紹海洋生態外,部分賞鯨團也提供地理人文歷史導覽,還會安排登島、海釣、漁撈及部落文化探訪,增加遊憩活動的深度與多樣性,也因此,每年參與賞鯨豚活動的遊客超過二十六萬人,其中,以宜蘭上船最多,占了十七萬人,其次是花蓮八萬五千人,台東約三至五千人。

據鯨豚協會研究發現,全世界的鯨類有七十九種,曾在台灣海域出現的有二十七種,根據中華鯨豚學會的調查,東海岸的鯨豚種類和數量都最多,最常見的種類是瑞氏(花紋)海豚、長吻飛旋海豚、熱帶點斑海豚、瓶鼻海豚和弗氏海豚等五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