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代周龍興,立刻放寬前朝對佛教的箝制。建隆元年(西元九六○)二月十六,因是太祖誕辰,便以該日為「長春節」,志磐《佛祖統紀》卷四三記載:「是日以慶誕恩,詔普度童行八千人。」顯見對三寶的重視。
太祖復於六月詔曰:「諸路州府寺院,經顯德二年(九五五)停廢者勿復置,當廢未毀者存之。」凡寺院在前朝停廢,就不再設置,若尚未毀廢則予以保留。此後太祖更大力護持佛教,不僅派遣僧徒出國求舍利與佛經,並且建造寺院,開雕藏經,所以佛教徒普遍對宋太祖心存好感,宋人筆記小說也流傳許多太祖未發跡即與僧家友好的傳聞。
筆記小說雖容易穿鑿,但也不是全無憑據,《宋史.太祖本紀》即云:「漢初,(太祖)漫遊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史載老僧供給他盤纏,囑咐他往北走,剛巧周太祖郭威以樞密使征討李守真,於是太祖應募居其帳下,果然締造了發跡變泰的一生。
但是下面舉出的故事,則是經口耳傳說,輾轉附會而來。李廌《師友談記》、周煇《清波雜志》卷一都提到:
五代時,有僧某卓庵道邊,蓺蔬丐錢。一日晝寢,夢一金色黃龍,食所蓺萵苣數畦。僧寤驚,且曰:「必有異人至。」
已而見一偉丈夫,於所夢之所取萵苣食之。僧視其狀貌凜然,遂攝衣延之,餽食甚勤。頃刻告去,僧囑之曰:「富貴無相忘。」因以所夢告之,且曰:「公他日得志,願為老僧只於此地建一大寺。」偉丈夫乃藝祖也。既即位,求其僧,尚存,遂命建寺,賜名普安,都人稱為「道者院」。
「藝祖」之名源自《尚書.舜典》,是對開國帝王的美稱,此處當然指太祖。
李廌說這傳聞乃得之蘇軾,而除了太祖取食萵苣,還多了太祖臨行,僧「取數鐶餞之」一事,符合《宋史》所載;不過劉永翔《清波雜志校注》、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皆考辨普安院於後周顯德五年建置,並非太祖受禪後新立,「真龍下凡之事涉於誣罔,甚至連其史實背景也有失實。」
另外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卷一也記載太祖微時,「自長武至鳳翔,節度使王彥超不留,復入洛。枕長壽寺大佛殿西南角柱礎晝寢,有藏經院主僧見赤蛇出入帝鼻中,異之。帝寤,僧問所向,帝曰:『欲見柴太尉於澶州,無以為資。』僧曰:『某有一驢子可乘。』又以錢幣為獻,帝遂行。柴太尉一見奇之,留幕府。未幾,太尉為天子,是謂周世宗。」
仔細分析李廌、周煇、邵伯溫的說法,其實是同一事件分化為二,故事主要在陳述太祖建功受禪,幸賴方外資助,才能奠立萬世基業;然而龍蛇之變,卻是別有所承。
曾慥《類說》卷二七引晚唐盧肇《逸史.巨蛇食藤花》有云:玄宗未登基前,到洛陽令崔日知家中,「崔設饌未熟,明皇因寢。庭前一架藤花初開,日知見巨蛇食藤花,逡巡不見。明皇覺曰:『飢甚,夢中食藤花,甚飽。』日知方知他日啟聖之驗也。」唐玄宗夢化巨蛇食藤花,正是僧夢金龍食萵苣之所本。
而收於李昉《太平廣記》四五九卷〈姚景〉,原出徐鉉《稽神錄》,《稽神錄》成於周世宗顯德二年,也是未入宋時作,其云:「偽吳壽州節度使姚景,為兒時,事濠州節度使劉金,給使廄中。金嘗卒行至廄,見景方寢,有二小赤蛇戲于景面,出入兩鼻中。良久景寤,蛇乃不見。金由是驟加寵擢,妻之以女,卒至大官。」
劉金突然走到馬廄,看見姚景在睡覺,有兩條小紅蛇從姚景鼻孔中遊戲進出,於是對他另眼相看,並將女兒嫁給他。馬令《南唐書》也寫此奇蹟入〈姚景傳〉,這即是邵伯溫「赤蛇出入帝鼻中」所本。
為了宣揚宋太祖真龍出世,應天順人,編造神異事蹟的好事者,著實煞費苦心!
志磐《佛祖統紀》卷四三又記:「上自洛陽回京師,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宰相趙普因奏事見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讀兵書可也。』」
志磐並非杜撰,這是修改自《類說》卷十九:「太祖晚年自西洛駐蹕白馬寺而生信心,洎回京闕,寫《金剛經》讀之……」不過宮禁之事,如何播傳民間?太祖不想讓人知道他讀寫佛經,自己當然不說;《宋史.趙普傳》云:「普沉厚寡言」、「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取篋讀書。」家人尚且不知趙普讀的是《論語》,所以即便太祖抄讀《金剛經》,趙普也不可能說出去,故此傳聞可疑。
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載乾德四年(九六六),「詔西川轉運使沈義倫於成都寫金銀字《金剛經》,傳置闕下。」或許這才是太祖手寫《金剛經》故事的原型,民間傳聞往往年代、人物都失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