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心對話】 病是菩提

釋依昱 |2012.08.09
1217觀看次
字級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遺傳占健康因素百分之十五,這是針對多數人的平均結果。具體到每個人身上,還有很大個體差異。有人先天容易引發大病、重病的寒瘀體質,是典型的「大病不斷」類型。

經常住院、手術的老病號常埋怨自己「命苦」,從體質來說,或許是這樣。但很多大病,和前半生或累劫的習氣,乃至前世家族的基因遺傳有關。

《維摩經》云:「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不執著「病苦」,就不覺有病苦。

生了病,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要平心靜氣,甚至充滿感恩,因為自身種下的「因」,遲早會結出「果」,不生這種病,也會生那種病;今年不生病,明年也會生。知道這個道理,每一次或小或大的疾病,何嘗不是在告誡我們修身養性的重要!

「有病方知身是苦、病是菩提、有病是福。」我們可以把疾病當成修身養性的「菩提樹」。今天你種下養生的種子,改正不良習氣;雖然不是明天、後天而可能是明年、後年,但你一定能夠收穫健康的果實。

宋朝黃庭堅在五十七歲時仕途不得志,還連續遭人誣陷,被貶官黔州去,好不容易赦免,卻在回京的路途染上重病。他深信病會有痊癒的一天,希望能效法維摩居士,把病房當成是菩提寺廟,克服病痛的磨難!因為有心,黃庭堅才有力量從又老又病的囹圄裡展翅高飛。

《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疾病是從貪瞋癡三毒所生,佛法中的「戒定慧」,就是醫治「貪瞋癡」的特效藥,有藥到病除的神效。因為你若會用,煩惱就是菩提;若不會用,菩提就變成煩惱。

「病是菩提、知病即藥」,「病」,指自身的壞毛病,泛指煩惱習氣;「知病」,即知道自己煩惱習氣的根源,「即藥」,既然知道煩惱的根源,那麼就能將引起煩惱的壞習氣連根拔除,轉煩惱成智慧,轉凡成聖。

(作者為義守大學應日系創系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