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嗅覺十分靈敏。
圖/孫敬閔
(國立屏東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非報系
文/孫敬閔(國立屏東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全世界有少數幾種哺乳類以螞蟻、白蟻為主食,包括穿山甲、食蟻獸、犰狳、針鼴與袋食蟻獸等。其中,以穿山甲對於螞蟻及白蟻的依賴程度最高,說他們是真正的「食蟻獸」,一點也不為過。世界上總共有八種穿山甲,其中四種分布在非洲,其餘四種在亞洲,而台灣的穿山甲,中國大陸上也有分布。
安靜的祕密
穿山甲外觀上具有顯著的辨識特徵,包括全身覆蓋著鱗甲,但在臉頰、吻部、腹部、四肢內側與掌墊,並無鱗甲包覆;當遇到危險或緊迫時會捲曲成球狀,那些柔軟無鱗甲的表面,會被其他有鱗甲的部分所遮蔽,以達到保護或防禦的效果。另外,穿山甲的視力不好,但是可以利用良好的聽力及嗅覺,尋找食物及迴避敵人;由於牠們缺乏聲帶的構造,因此無法像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一樣發出聲音。
天生挖土機
穿山甲的四肢粗短,前爪長而有力,很會挖洞。白天躲藏在長達三至五公尺的地洞或石頭縫中睡覺休息,夜晚才出洞覓食,屬於典型的夜行性動物。雖然穿山甲天生是挖洞高手,然而根據我們的觀察,牠們在天氣溫暖的冬季,偶爾也會躲藏在落葉堆、溪溝攔砂壩的水泥石縫中睡覺。
蟻類大餐
由於穿山甲沒有牙齒,進食時會以長達三十公分的舌頭黏取螞蟻及白蟻,吞下後再利用胃裡的小石子磨碎食物。我們的研究發現,穿山甲夏季的糞便有大量的螞蟻殘骸,但冬季的糞便中則鮮少出現螞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白蟻殘骸。除此之外,在冬季也較容易發現穿山甲覓食土白蟻所留下的新鮮掘痕,所以穿山甲在冬、夏兩季間的食物組成有很大差異。
端午節不午睡
台中市南屯老街,俗稱犁頭店。每年到了端午中午時分,村民都會穿上木屐,反覆來回重踏地面,希望用木屐的巨大聲響震醒穿山甲,期勉子孫勤勞工作。據說,當地的地理屬於穿山甲穴,而大家相信穿山甲雖然工作十分勤奮,但有貪圖午睡的習性,尤其如果在端午節睡午覺,會影響下半年的收成。
所以犁頭店的居民,從清朝中葉開始,就有端午節穿木屐,吵醒穿山甲的傳統習俗,沿襲至今,演變成在端午節的正午,里民出動以長木屐競走「驚嚇」穿山甲,讓穿山甲「翻身」,其間更穿插連串的民俗才藝活動,使得傳統的端午節更添熱鬧風光。
國際貿易管制
台灣在五○到七○年代曾大量濫捕穿山甲,以供應藥用及皮革的需求,估計當時每年約有六萬隻穿山甲被捕捉販售,加上經濟發展造成牠們的棲地被人類大量開發,曾使穿山甲面臨族群大量銳減的情況,所幸「野生動物保育法」於一九八九年將穿山甲納入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使台灣的穿山甲族群獲得回復的機會。
不過,儘管華盛頓公約(CITES)已將穿山甲列為國際貿易管制物種,仍無法阻止華人地區穿山甲龐大的消費市場需求,據估計,目前泰國、越南及馬來西亞地區每年仍有成千上萬的穿山甲遭到獵捕,經由非法管道進入中國的消費市場,穿山甲的命運令人憂心。
無法發出聲音的穿山甲,需要人類為牠們發聲,凝聚更多關注與共識,共同推動保育工作,讓沉默精靈能世代延續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