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金彩繪石雕佛三尊立像〉‧
東魏‧通高125‧寬100‧厚25公分
佛教造像的發掘
一九九六年十月,青州一所學校在修建操場,工人在使用推土機施工時,無意間將沉埋在地下千年的佛像給發掘出來。因佛像窖藏的地方就在龍興寺遺址,這裡也曾多次出土北朝時期的彩繪貼金石造像,故被稱為龍興寺佛教造像系列。
青州龍興寺
青州為中國古九州之一。自西漢至明初,為山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說明青州也曾是佛教文化的中心。
據清光緒版《益都縣圖志》記載:龍興寺在青州府城的西北隅。寺中舊有宋碑,金人刻其陰曰:「(南朝)宋元嘉二年(西元四二五年)但呼佛堂;北齊武平四年(西元五七三年)額南陽寺,隋開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改曰長樂,又曰道藏;則天天授二年(西元六九一年)改云大雲;開元十八年(西元七三○年)始號龍興。宋元以來,代為名剎。明洪武初拓地建齊藩,而寺址遂湮。」
龍興寺於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發展為青州最有規模的寺院。日本名僧圓仁入唐求法時,曾在龍興寺居住。龍興寺又與青州城南的駝山、雲門山石窟造像等形成當時山東佛教文化的中心。故龍興寺從興建到被毀,有近千年的歷史。
佛教造像埋藏之謎
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面積只有五十多平方公尺,深度不到三公尺,然而所發掘的佛像總數卻有四百餘尊,年代涵蓋北魏至北宋五百年的時間。
窖藏坑內的造像大多數被嚴重毀壞,但在坑內排放有序,在放置於最上層的一些造像的頂部,考古人員發現葦席留下的紋理,說明在造像掩埋之前曾用葦席覆蓋。種種細節透露,這是有計畫的、精心安排的掩埋行動,掩埋者可能是虔誠的佛教徒。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泓的解說,在北宋時期,青州地區的寺院應該盛行一種隆重法會,寺院的僧人會將早年在各種滅法活動中損壞的佛像,或者經年累月破舊的佛像集中起來,然後舉行隆重的儀式,將它們埋葬起來。
這說法也解釋為什麼在龍興寺的窖藏中,以曾經發生過滅法運動的南北朝時期佛像居多,而隋唐到北宋的佛像卻十分少見的原因。
佛教造像的藝術特色
「鏤刻精妙、雕工精細」是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出土後,引起各界關注的其中一個原因。在出土的盧舍那法界造像群中,佛身施以繪畫,有精美細妙的說法像,也有飛天、胡人、地獄類等圖像,構圖別緻,將繪畫、雕造兩大藝術形式結合於一身。
更珍貴的是,龍興寺造像還保存表面的繪彩貼金,顯現當時彩繪與黃金工藝的高超。
為表現佛的莊嚴,當時工藝師以彩繪貼金的技法,將佛像的皮膚裸露部分貼上金箔,其他部位則以硃砂、寶藍、赭石、孔雀綠、黑、白等天然礦物質顏料加以彩繪,包括菩薩造像,亦以此工藝裝飾,呈現菩薩富貴、高雅的氣質。
此外,出土的佛造像也體現北魏後期從秀像寬衣至薄衣顯體像型的變化,衣飾中既有稠疊密集,也有幾無紋摺之潔淨透體之作。這種「曹衣出水」樣式,是北齊與南朝及新疆古龜茲國佛教藝術交流,汲收印度笈多王朝馬土臘、鹿野苑派藝術風貌的結果。
故龍興寺佛教造像是中國藝術結合外來文化,而呈現出獨具特色及精美的佛教藝術精品。
展期: 即日起至九月三十日(免費參觀)
展地: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展覽廳
館址: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