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都旅行歸來的友人,對嵐山天龍寺後方那片竹林頗為懷念。不過幾甲大小的竹林,光照片就拍了十幾張,跟我們介紹時極力描摹那片竹林之幽、之靜,空氣之清甜,順便搬出旅行家的文字以為佐證,彷彿非要讓別人跟他一起回到當時的情境不可。講完後臉上又喜又愁,「可惜京都太遠了,光是機場這邊進那邊出,再搭特急列車,一天就過去了。我們自己有沒有什麼地方,」他很認真地問:「可以午睡起來想到,傍晚人已經獨立竹林小徑,靜聽溪水清風,把一整片清幽盡歸己有?」
我回答:「那你真該去溪頭。」
朋友臉上神情悠遠,透出些微的驚詫:「都忘記溪頭也有這樣的景致了。」
如果以一個城市為核心,估算周邊風景與她之間的距離,嵐山之於京都,比溪頭之於台中、甚至台北要近上許多。從京都車站搭電車,搖搖晃晃二十分鐘,嵐山就到了,好像城市的後花園就在住家附近。但是這種便利,也只是就京都市民來說,不是每個日本人同樣享有這種便利。
後來我去嵐山,出了天龍寺,沿緩坡小徑漫步在闃靜的竹林裡,除了想到這裡是朋友和若干旅遊名家盛讚的「值得推薦的散步小徑」,心底還會浮現往溪頭的路上,出了鹿谷街道不遠,開始一段彷彿綿延不盡的孟宗竹林。
若要細數嵐山之美,竹林不過其中之一景,與周邊古寺、神社、渡月橋諸景共同拼出一個動人的旅行記憶。我甚至這樣認為,那片竹林之所以動人,是因為許多遊客在占地遼闊的天龍寺裡大大小小塔頭參拜後,也許還看過她的荷花池、在當年夢窗疏石設計的山水庭園的廊邊小坐片刻,然後從寺院後方踏進竹林,沉緩的遊賞心境已先在天龍寺鋪好基礎,一抬頭仰望高聳參天的猗猗綠竹,穿過細細私語的竹葉光影,那樣的呼吸與心思一刻上心版,任誰都很難忘懷。
其實,旅行中許多令人留戀的景物,都是在內心柔緩的節奏浮現之後,才能為人所記憶。台灣擁有嵐山那樣成片竹林的地方說來不少,以中部來說,苗栗公館的打鹿坑、谷關八仙山、大雪山林道,甚至竹山、集集近郊幾條縣道四周,不難遇見放眼無盡的竹林身影,對賞竹人來說,都是值得停駐觀覽之處,如果沿途的招牌鬧聲再少些,景色當更清絕。
溪頭,也許因為群山環繞,海拔甚高,雲深霧繞之下,即使在入口處遇見濁氣沖天、滿齒垢黃的遊客,待他們跟隨前面的腳步踏進竹林、從成群的杉木底下穿過,再被沿途清香的草氣蒸潤過,這樣吐納一陣,安分踩穩腳下每一塊石階,上到一定高度後再遇見,入門時一臉爭鬥的躁氣已散去大半,個個神清氣爽,眉目舒緩,反而多了幾分仙氣。這讓人想到台灣人臉上慣有的愁苦、侷促的面目,或許與經常呼吸不到鮮甜的空氣、沒有安穩走路的習慣有關。
溪頭的竹林從大門入口右方,或鳳凰樓側邊的溪石穿過桂花叢拾級而上皆有,陽光下秀逸清雅,生意蓬勃,夜色中伴著溪聲,借一點月光緩步而行,別有一種幽趣。初夏入夜則有螢火蟲在林間飛舞,流光點點,頗驚人的美。
我尤其喜愛溪頭的銀杏林,沿著溪床,往較少行人的岩石叢聚處走去,腳邊的岩塊布滿蒼苔,讓人頗有觀覽山水畫的逸趣。石塊的形貌、草葉乾溼的布置,間雜點染各式羽狀的蕨草,彷若眾多青鳥在此歛翅歇息,微風一動便搖盪欲飛。有的巨石大如三四層樓屋幢,刀削斧劈的氣勢頗為懾人,即使小如指甲的岩塊,其身上與苔蕨共生的蒼痕亦頗悅目。溪谷中散亂的岩石,或蹲踞如虎豹,或昂首如熊羆,互相推擠交錯,把前幾回風雨肆虐過的姿態生動地留存溪谷中。
穿過溪谷,走進檜木或杉木林間,斷裂的枝枒、片片遮蔽的腐葉,其上倒臥層層剝蝕的樹身,與凝結的露水交織出一片沉沉的香氣,連枯葉的落地之聲亦安靜飽滿。在這裡你毋需辨認植物的名稱品類,只是任他們在眼前寓目流轉,寂靜凝聽,讓群鳥的密語在十幾公尺高的樹冠層那邊傳遞,嗶嗶唧唧、啾啾咕咕,時而遼遠時而深邃,把我們身體所處的這個空間,喚出一個更巨大的背景,好像不遠處的樹林裡,從久遠以來,一個完整的世界就在那裡。
這讓人體會到,唐詩中「空山不見人」的密意,不在於離群索居的獨享自喜,而是在森林的廣袤潤澤之下,每一個跟自己相遇的生命,都是這森林的一部分,彼此互相依存,既豐富又寬容。在這種心思中寓目的風景,無不鬆閒靜好,上山前縱有再多的此是彼非也漸漸歸於平息,不再爭擾不休。在森林懷抱裡的一切只是安靜的存在,甩開的塵勞有祂替我們承擔,心很容易找到柔軟的位置,每一個步履都是溫暖的踏觸。
近年來,溪頭遭遇幾次山洪侵擾,也迭經多次整治,休養一陣之後才重新開放。看來一座蒼翠的森林,除了大自然本身的生息滋養,如果沒有這些默默鋪石造林的朋友,任何旅人都很難靠近森林的心臟,聆聽祂沉穩的心跳,坐下來欣賞祂動人的姿容。
溪頭的森林,在研究之名的保護下,比諸其他同性質的景觀受到更多注目,帶給旅人更多驚喜。活動中心的小木屋、林蔭密處的竹廬、空中走廊的通天曲徑、苗圃區百花競開、秋來銀杏林黃葉翻飛、已稍成氣候的楓紅櫻雪,為賞景遊園增添不少趣味。所有的植栽與修築讓這裡更趨向一座完整而美好的綠色天堂。
「會心處不必在遠」,在台灣有溪頭此景,何其有幸。如果能進一步,就在我們生長的多山多丘陵的土地上,許多人每日工作生活的城市身邊,無須舟車勞頓,只要出門不遠就能望見成片的森林,走一段路便進入祂的懷抱,與之俯仰呼吸,不知在今日仍汲汲於追求發展、競相建設開墾的思維中,那樣的生活離我們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