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市政府花了二百多萬元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標題寫著「抱歉!我們就是這樣吸引人」,這句話看了令人非常不舒服,就算台北市真的這麼好,也沒有必要用這種高傲的態度說話。這種財大氣粗的廣告真是給孩子作了最壞的榜樣,難怪最近有「貴」婦人跟警察嗆聲說,開罰單就開罰單,就是十萬元也沒什麼了不起,隨時拿得出來。教育首重榜樣,難道台北市政府沒有聽過「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嗎?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虛懷若谷是我們教孩子品德的方式,怎麼政府帶頭給孩子做壞榜樣呢?
台北市政府強辯說,他們用這種自傲自大的標題是想要吸睛。這是錯的,吸睛有兩種,一是好的,一是壞的,好的讓你驚艷,一看再看;壞的讓你倒胃口,調頭而去。廣告的目的是宣傳,像這種讓人看了不舒服的廣告真是花錢討罵,賠了夫人又折兵,更何況台北市並不是真的這麼好。觀光局長出來辯護說:他們吸引人的是政策。但是,台北市錯誤的政策不知有多少,敦化南路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一拆再拆就是一例。政策難道不需謀定而後動?怎沒有人去追究每一次錯誤政策所浪費的民脂民膏有多少、該負責的人又是誰?這種不接受批評,還要出來強辯的態度真是要不得。
多年前,香港人批評新加坡人沒有服務的DNA,這是非常嚴重的指控,表示就算我要教你,你也無法學,因為你沒有這個基因。新加坡人都很生氣,只有李光耀沒生氣,他說漏氣不會死,沒氣才會死,他告訴新加坡的人民,唯有深度自我期許的社會才會樂於檢討,只有檢討之後,積極有效的行動才能使自己進步。李光耀請了國際有名的顧問公司來診斷新加坡服務的缺失,不久,新航便拿到了國際航班服務第一名。
廣告是要改變消費者的行為,說嚴重點,它就是個洗腦的作用。人的大腦喜歡熟悉的東西,因為大腦用掉它體重十倍的能源(大腦只占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掉身體百分之二十的能源),因此會想盡各種辦法來節省能量。大腦喜歡熟悉,在熟悉的環境裡,大腦可用最少的資源過一天,它不必隨時去注意有沒有危險的東西出現,會不會喪命。因此「熟悉度」(familiarity)是大腦的一個特質。廣告需要重覆一直打就是這個道理。它一定要使你對它熟悉,你對它的戒心才會下降。我們都有這個經驗,當兩個產品都不熟悉,但是一個有聽過它的名字,另一個沒有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去買聽過名字的那個產品。一個廣告詞聽久了,深入記憶中,不知不覺便成為你思想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就影響你的行為了。許多年前,台灣有個廣告說「借錢是高尚的行為」,鼓勵孩子寅吃卯糧,這個錯誤的觀念弄得許多學生未出校門就卡債一身,還不了時,只好去燒炭。
思想是改變行為最快的方式,所有的國家都對思想教育非常重視,害怕不正確的價值觀會變成潛意識的行為,危害個人和國家。廣告作用在人的大腦上,對孩子品德教育有很大關係,政府的廣告用的是人民的納稅錢,它不能敗壞善良社會風氣。法國的大數學家帕斯柯(B. Pascal)說得好:你想要別人喜歡你嗎?請不要吹牛(Do you wish people to think well of you? Don't speak well of yourself.),台北市政府這個廣告錯了,請不要再強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