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野人文化
所謂「舒適的溫熱環境」指的是人體、室內熱環境、室外熱環境三者彼此之間,可以維持一個熱平衡的狀態。
忽冷忽熱人便容易感冒,所以如果家裡的環境能保持在舒適且恆溫恆濕的狀態下,夏天不開冷氣不會滿身大汗,冬天回到家即使穿著很少也不冷。
如果你住過台灣傳統的土埆厝或三合院,想必會懷念冬暖夏涼的舒適感覺。傳統房屋因為牆壁很厚,建造的材料為磚頭、稻草或泥土加稻殼等充滿孔隙的材質,不但隔熱也隔音,還能調節室內的溫濕度。
而同樣運用傳統材質的例子,還有遠在冬季溫和、夏季炎熱的希臘,這裡的建築除了外牆用白漆來反射過多的陽光外,有一戶位於雅典郊區的住家也有綠建築手法的運用─外牆為38公分厚的黏土,內外分別塗上5~6公分厚的黏土灰泥,黏土灰泥是白色的高嶺土,所以表面不需再塗漆,這樣的牆壁能在夏天呼吸,使得室內不需空調也能保持涼爽,冬天同樣有保溫的作用,室內的暖氣不容易散失。
可惜的是,隨著工業及都市化的發展,人們為了在有限的土地容納更多人,將建築物愈蓋愈高,而鋼筋混凝土因為強度高、施工快又便宜,因此成為寵兒。
混凝土的特性是能儲存很多的熱,所以牆壁愈厚,吸收儲存的熱量就愈多。其中以西曬牆的問題最為嚴重,經過整個下午的曝曬,牆壁吸飽了太陽給的熱量,到了夜晚即使戶外已變得涼爽,但牆壁才正慢慢釋放白天所吸的熱至室內,有時甚至連開冷氣也降不了溫,因為牆壁發出的熱量比冷氣機所能冷卻的熱量大得多,除了造成冷氣的耗電,也會讓隔熱不良的室內空間舒適度大幅降低,讓人們心情煩悶、工作效率低落。
因此檢查自己的房子哪一面牆受到日曬最為嚴重,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