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江湖」,意指行者在各大禪師門下參訪尋道。
「江湖」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大宗師〉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然在佛教禪林中,「江湖」,原指江西與湖南,是當時禪法極盛之處,據《景德傳燈錄》載:「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幢幢並湊二大士之門。」故也引喻雲遊四海的僧眾(雲水僧)為「江湖」。
佛教發展至唐代可謂黃金時期,八宗並立,尤其禪宗更是盛極一時。當時有兩位重要的祖師:
一是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禪風主要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為主,其言「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以此達到即心即佛的體悟。
另一是有湖南的石頭希遷,曾禮六祖惠能、青原行思為師,並得青原行思之印可,而以「即心即佛」: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且結合靜態坐禪的禪思想,作為與禪僧問答、開示的根本原則。
兩位禪師的聲名遠播,遂令天下僧眾群聚廣參,汲汲行走於江西和湖南之間,真可謂「禪法之盛,始於遷、一」,故有「走江湖」之說。
又因二位禪師經常行走於江西、湖南二省之間,且兩派的門人每年也會互相參學、彼此砌磋禪法。自此以後,凡是為四方雲水僧所舉辦的結夏安居之制,就稱為「江湖僧會」、「江湖會」。且參學的僧眾大多行腳於三江與五湖,而周遊天下,故又稱之為「江湖」或「江湖人」。
唯現今「走江湖」,則意指行走四方、闖蕩江湖;或指浪跡各地謀生活者,又稱「跑江湖」;甚至對於閱歷豐富之人,也謔稱為「老江湖」;亦有轉稱以詐術斂財為業者,如「江湖術士」、「江湖郎中」等。這些比喻與稱謂和禪宗專為形容唐代禪僧雲遊四海、參訪尋道的盛況之義,又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