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賴台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北風吹,雪花飄滿地,寒夜孤燈下,只有我母親。一付針,線團擱在地,窗外銀光閃,她在織毛衣。皺紋的慈顏,老花的眼鏡,一針一線,充滿了愛心與關心,啊──母親……」(林保勇、王夢麟‧〈母親我愛您〉)
孟郊傳頌千古的名詩,和王夢麟耳熟能詳的民歌,同樣在描述母愛,一樣的場景,千百年來始終不變。古往今來,多少母親,以滿滿的愛,一針一線縫出對兒女的情,對兒女的愛!
眷村早期生活困窘,烹飪、縫紉、編織……眷村媽媽大都有身好手藝,織毛衣是基本功,當然不在話下。「織了又拆、拆過再織」,是眷村媽媽織毛衣的一貫作法。孩子長大,就得把不能穿的小毛衣拆掉,再織成合身的毛衣。因此,眷村不時可見媽媽們織毛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