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昨天發布「二○一二年兒童外食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兒少早餐外食的比例較六年前多百分之十,學童飲食觀念偏差,導致糖尿病、便秘和肥胖的高發生率,呼籲家長多了解孩子在吃什麼,平時在家要多準備青菜與水果,讓孩子成長更健康。
兒福聯盟調查顯示,兒少早餐外食的比例較六年前成長百分之十,且百分之三十一受訪者連晚餐都吃外食。
此外,百分之六十三的學童出現外食問題行為,例如「把零食當正餐」;有孩子反映,晚餐只吃白飯配豆腐、雞排、剉冰加巧克力牛奶、兩條熱狗、一盒章魚燒等;百分之四十四的孩子怕胖而少吃或不吃;百分之七十只選愛吃的,不在乎是否有營養;百分之十八點五不會注意衛生,百分之二十七點八很少注意保存期限。
外食兒童會延伸出三大危機,包括「蔬果攝食不夠」,超商蔬果太貴,孩子也不會考慮購買;「垃圾食物吃太多」,有小學生三餐都吃麥當勞;「沒有吃滿三餐恐營養不足」。
兒盟研發處組長邱靖惠表示,調查外食與非外食的差異,發現外食兒童便秘比例為百分之十五,非外食僅百分之十點五,外食兒童也存在比較高的肥胖率。
而孩子最常吃的早餐前三名為:三明治、蛋餅、飯糰;晚餐是麵、滷肉飯或雞肉飯、薯條。晚餐選擇偏向澱粉類,以吃飽為主,卻不重營養,飲料則選擇以紅茶、奶茶、果汁最多。
台大醫院營養師翁慧玲表示,兒少成長期間不應攝取過多醣類飲品,避免引起糖尿病,應著重在蛋白質與鈣質上,如牛奶、豆漿、米漿、優酪乳,此外,果汁無法取代新鮮水果,水果也不等於蔬菜,建議家長盡量在家準備餐點,烹調少油的青菜湯,多補充水果,若天氣熱、胃口不佳,可改煮鹹粥或湯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