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幼托整合今年上路,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教育部於五月公告「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草案,為免孩子在「全美語」環境產生溝通障礙,明令幼兒園的學齡前兒童禁止全美語或雙語教學,也不得進行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注音符號應等到小一前十周才教,且不宜納入握筆寫國字的課程。
看到這樣的新聞,心情總是五味雜陳,因為我的兩個孩子當年讀的就是全美語幼稚園。
話說,十年前,我辭了工作想好好照顧女兒,卻沒想到小兒來報到,朋友說,老大最好還是到學校交朋友,免得天天在家看到媽媽哄弟弟,感覺自己受冷落。那時孕吐嚴重的我也已經無暇照顧她,女兒天天與「電視保母」作伴,於是趁著肚子不大時拎著她四處參觀幼兒園。
姐弟開心上學去
住家公園邊一家幼兒園新開幕,遠遠就看到粉紅色招牌向我們揮手,女兒興奮極了,進了園裡就急著進教室上課,不哭不鬧,沒有分離焦慮,還很開心地跟著老師作動作。定睛一看才知道是位年輕「外師」正在和小朋友玩遊戲,女兒也就這樣吵著要讀這所幼稚園。
每當朋友問起我為何送孩子讀全美語幼兒園?我常將責任推卸給孩子,說是孩子自己選的。仔細思考,我發現另一半原因是,婚前去了美國一趟,發現台灣留學生英文程度普遍比大陸人、馬來西亞華僑低落,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頓時受損;婚後去歐洲又發現歐洲人從小都是德文、法文、義大利文同步並進,讓我潛意識順著女兒意願,讓她進了全美語幼稚園。
那時,一聽到政府要限制美語學習,心裡總想:「吃飽沒事幹哦!這群所謂教育專家!」因為女兒和後來也進去的弟弟每天都開心上學,回家從沒有寫過任何一樣功課,我也沒要求他們背誦任何一個英文單字,只希望自然營造英文環境。
孩子不怕聽英文
老實說,我並沒有期待孩子從小精通外語,經過十年的努力和實驗,也只能小小達到當初預想的目標,那就是訓練孩子的基本「發音」與「聽力」。
這兩個項目曾經深深挫折過許多台灣的孩子,彷彿無論怎麼努力,心中還是恐懼「聽」與「說」,但喜歡聽英文故事的兩個孩子,只是整天和外師玩遊戲,現在就比我這個媽更快聽懂許多口語句子或動植物名稱,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自然發音」的基礎也發生功效,許多單字,他們繞一繞舌頭不太費力就背了出來,果然比起走過悲慘學習路的我事半功倍許多。
總之,十年下來,「早學英文」是成功或失敗,對我們家已經不重要,只當作是生活、回憶的一部分。
他們念念不忘的是萬聖節時老師帶他們提著手工小籃子出去要糖果,讀小三的弟弟特別懷念那五彩繽紛的球池,在球池裡「游泳」是最舒服的事;升上國一的女兒則說,打扮成不同人物上台表演好好玩,唯一小小抱怨是「認真比較起來,中師上課比較無聊。」她說:「不像外師放得開」。
我家的狀況如此,其他人我就不得而知,後來我聽說確實有些全美語幼稚園實施軍事化訓練,有些家長從孩子會說話階段就規定每天要背幾個單字,想想政府要禁止似乎也有其理由。
作為父母總是想盡辦法希望孩子不要辛苦繞遠路,但父母做不到的事,孩子是不是也感到辛苦?當媽十多年,深感父母要給予孩子的是支持而非壓力,像是英語,最好是親子一起學習,如此一來,在父母帶領下,應該是充滿樂趣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