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醫師表示,國人看病太方便、健保卡在手像「金卡」,加上轉診制度不良,都是導致高診次原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不少民眾被國內的健保制度「寵壞」,由於轉診制度不彰,民眾自付的部分負擔又不如歐美國家高,民眾想上大醫院、想看哪一科,自由度很高。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邱宜君表示,健保除了後端輔導高診次民眾改變就醫習慣,更應從前端的預防做起。例如不少人身體稍有不適就跑醫院,或是小病也叫救護車到急診室,除了要加強民眾自我照護能力,也可能是門診時間太短,民眾覺得「看一下就出來」,以致於覺得看一個醫師「不夠」而重複就醫。
邱宜群認為應多加強整合性門診照護,免得有多重疾病患者,像「無頭蒼蠅」四處就醫。
甄瑞興也說,最近有醫院成立整合門診,替多重疾病患者整合多科醫師一次就醫,不只可省下掛號費,還可避免重複用藥的危險。整合門診對患者很方便,但還是有人有「名醫迷思」,就是非看某一位醫師不可,寧可多跑醫院好幾趟,他認為民眾自己也要檢討就醫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