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

薛仁明 |2012.07.17
1419觀看次
字級

有一回,詩人楊澤曾對某位美食作家言道,人過中年,盡可能要少吃外來的料理,應設法回歸幼時熟悉的飲食方式;否則,身體會受不了的。

說得好。

請容我稍作解釋:人在中年之後,身體漸衰,脾虛胃弱;幼時之飲食,脾胃最為熟悉,故於身體也最沒負擔,最是合宜。若至此年紀,仍一味尋新獵奇、廣吃濫食,那麼,就難免要自召戕害了。

同樣地,人在青春期之前,更尤其該飲食在地化。蓋年幼之時,發育猶未完全,脾胃柔嫩,仍需溫養滋潤,重在一個「養」字。中醫說「脾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食材與飲食方式,既然在地,便與脾胃多能調和,故可養人,也最合適於孩子的成長。

身體如此,那麼,精神呢?

精神上,不更該「養」嗎?

尤其小孩,打從開始有了覺識(甚至早在娘胎時),其所見所聞,不管是行為,抑或是言語,便時時刻刻全面吸收著文化訊息(語言從來不只是工具,後頭必蘊含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統);這些訊息一點一滴滲入,就變成了他們隱性的文化基因。待漸漸長大,他們的教育,他們的環境薰染,若植根於這不自覺的文化基因,紮得深,契得緊,與心靈深處的記憶相侔相印,那麼,在如此調和滋養下,他的生命才會有底氣,也才能安穩厚實。

眼下的小孩,「聰明伶俐」,似乎什麼都懂。但細細一看,又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事實上,他們最欠缺的,不正是一份底氣、一份安穩厚實嗎?當今多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多元」學習,為了讓孩子「趕上時代」,不辭奔波,不畏勞苦;但如此焦急忙碌,結果呢?孩子固然「多才多藝」了,但離生命該有的安穩厚實,卻也愈離愈遠了。孩子若無法安穩,待稍稍長大,焉能不浮躁?又焉能不憂鬱?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多少的家長,殫精竭慮,就只唯恐將來苦了孩子。豈料,費盡心思,卻換來了一張張都還沒長大就已憂鬱滿布的臉;豈料,苦心安排,卻讓孩子走進了無邊無際的徬徨與空虛。

安穩厚實,才是重點;文化基因,才是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小孩在身心安穩之前,都應該浸潤在自家的文化傳統裡;浸潤得深,浸潤得久,他的底氣才足。有此底氣,等長大後,不管是學習外語,或是接觸多元文化,甚至行走於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因其根基深穩,故可知分辨、有揀擇、懂取捨,即使暫有混淆,只需稍一回神,仍能慢慢琢磨出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深契於自己的文化基因,才可能有真正的身心安頓。奠基於自家的文化基礎,所謂「多元」,也才可能是真正的枝繁葉茂。大家都希望孩子好,也希望為孩子打下良善的基礎;但問題是,打怎麼樣的基礎?那一天,我看到我二丫頭桌上有本書,隨手一翻,遂讀到其中有段話,「是哪裡生長的人,就該喝哪裡的水……,孩子們多喝點家鄉的水,底子厚了,以後出門在外,才會承受得住異鄉的水土。」

是的,水是故鄉甜;因為,它最養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