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志法師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七月八日主題為「四無量心」,請佛陀紀念館館長慈容法師主持,與談人有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傳燈會執行長妙志法師、慈善院執行長蕭碧涼、澳洲布里斯本中天學校執行長陳秋琴,為近千信眾分享如何實踐「四無量心」。
菩薩道的實踐
慈容法師指出,做人要有「品質、品德、品味」才會被人看得起,思想、觀念要好,就要有佛法,用佛法來莊嚴人生。要讓人尊敬我們,就要把人做好,想要別人喜歡你,就要做得讓人歡喜,讓人接受你。「慈、悲、喜、捨」是佛陀教我們做人的四條大道,條條都是成佛之道。
慈容法師說,「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佛教行菩薩道,就像觀世音菩薩行「大慈大悲」救度眾生。修「慈」去瞋,修「悲」去痴,修「喜」去慢,修「捨」去貪。「慈、悲、喜」都需要能「捨」才可以圓滿。
菩薩心如「大地」,承載我們得以成長。菩薩心如「大海」,不擇細流普施愛。菩薩心如「橋梁」,幫助我們由「娑婆世界」這座山通往「極樂世界」彼山。求福求慧,要懂得廣結善緣,用「四無量心」來實踐。
依來法師說,慈是予樂,佛光山從早期就在做慈善事業,不刻意去宣傳。舉「大慈育幼院」例子,從民國五十六年開山以來,當有小嬰兒被人遺棄在山門口時,就開始收養。到了五十九年正式成立「大慈育幼院」,迄今已照顧六百七十二位嬰兒成家立業,他們身心人格發展都很健全。
福慧家園安置「八八風災」災民,這些原住民大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有他們的生活習慣。因此邀請神父、牧師到道場來作禱告佈福音,讓他們安心自在,做到星雲大師所說,對受者尊重。慈善不只是一時的救助,重要的是要關心,陪其走過悲痛時期。
服務奉獻中實踐自己
一生奉獻給「大慈育幼院」的蕭碧涼帶領大家唱改編的「拔苦歌」,現場立刻感受到快樂氣氛。他表示:「悲是拔苦。」民國六十八年在台北,有因緣到道場,看到慈容法師辦了很多活動,讓老年、成人、青年、小朋友,都有機會參加,大家都得到快樂,這就是悲心拔苦。在大慈育幼院,天天與孩子在一起,常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們拔苦。拔苦需要智慧,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
妙志法師談到,佛光山「四給」工作信條,大樹區特產玉荷包荔枝,農民栽種好的產品,卻不懂行銷,辛苦種植不能得到應有利潤。
佛光山為了幫助農民,舉辦「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規畫五星級攤位,安排娛樂表演,吸引來佛館遊客到訪,另外動員佛學院同學協助包裝及上車。農友上山表示感謝,佛光人秉持「施受平等」,主動籌辦農友會,邀請農友一起吃飯聯誼,在佛館大覺堂看表演,並頒發獎狀給農友,農友歡喜的表示,要到山上當義工回饋。
陳秋琴表示,「慈、悲、喜」都需要「捨」來完成。學佛前,喜追求物質;學佛後,學到「捨」,得到很多善緣,心量也擴大起來。當佛館在推動百萬心經入法身時,與先生在北中南地區邀集親朋好友千人參加,將種福田的機會分享大家。又讚嘆台下聽眾,頻頻用溫暖笑容、熱烈掌聲回應台上演講者,這就是最好的「捨」布施。
慈容法師結語說,在佛門中「奉獻、服務」是獲得,從服務奉獻中實踐自己,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給人歡喜也是給自己歡喜,用歡喜與人結緣,自己也會歡喜。勤修實踐四無量心,廣結善緣,達到福慧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