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蘭世界,女人從頭包到腳,服裝設計師的戰場在哪裡?
每年一月舉辦的杜拜購物嘉年華(Dubai Shopping Festival),2006年邀請Christian Dior, Christian Lacroix, Emanuel Ungaro, Sonia Rykiel and Kenzo五大知名品牌服裝,要求他們最新作品在巴黎展出後,跳過紐約發表會,先送到杜拜來。
全球四大服裝展,如同四大影展,有象徵意義。杜拜能搶先紐約,反映出:「中東興起」在國際場域的重要性。更預告:在巴黎、米蘭、紐約、東京之外,邁入第三年的「杜拜服裝展」(Dubai Fashion)正式登場,分庭抗禮。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近年崛起國際,儼然「金磚四國」外最耀眼的明星,全球超過二十三兆熱錢,流進這個被譽為「新紐約」的機會之城。
不單精品搶進杜拜,救援物資也經此轉運。八月,以色列、黎巴嫩開戰後,美國透過國際糧食計畫署,供應三百公噸扁豆,由杜拜轉運黎巴嫩。在杜拜的Rashid港,負責調度的女性官員,即使仍是傳統黑袍、黑頭巾,卻散發強烈的時尚感,眼尖的人已發現,她身上無一不是精品。
儘管阿聯是阿拉伯地區最「開放」的國家,女人依舊全身裹著黑袍,只露出眼睛或臉。在伊斯蘭世界,女人穿得如此不分你我,服裝設計師的戰場在哪裡?
外國女性「入境隨俗」,似乎有兩個戰場。
二○○一年四月,美國駐沙烏地阿拉伯的女飛官大聲抗議。在阿拉伯世界,沙國是相對保守的國家,美國五角大廈規定,女兵離開營區,必須遵守沙國對女性的規定:戴黑頭巾、穿黑色長袍,從頭包到腳。
「不要把我當『伊斯蘭財產』對待。」麥克莎莉中校並非第一次對抗體制,在科威特,她就說服上級允許女性在營裡穿短褲。「穿衣自主權」官司打到聯邦法庭。二○○二年一月,美國通令:「不再要求穿伊斯蘭長袍,但仍強烈鼓勵。」暗示得這麼明白,難怪駐沙指揮部表示 :「男女都一樣,出基地就照規定來。」
麥克莎莉贏了嗎?
今年三月,「阿拉伯流行時尚服裝展」在黎巴嫩舉行,展示內衣、泳裝、睡袍等保守人士認為「不堪入目」的服裝。結果,反應不如想像中激烈,平靜中也還有讚賞。畢竟黎巴嫩雖有54%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也有46%信奉基督教,穿牛仔褲露肚臍的女孩從街上走過,也沒引起騷動。
九月,以、黎戰火稍歇,法、西、義等國和平部隊相繼進駐黎巴嫩,各部隊都有女兵,她們似乎儘可放心:出營門不必「入境隨俗」,包得密不透風。
阿拉伯的服裝設計師,並非沒有發揮空間。
黑罩袍看似一樣,其實精粗、款式各異。畢竟穿了幾千年,總有文化累積。近年街頭常見年輕女孩穿著有腰身的罩袍,走起路來婀娜多姿。而在高級專櫃,純絲罩袍價值不斐,再配上手工刺繡、水晶、碎鑽,出席宴會也不輸西方佳麗。
西方常認為阿拉伯婦女被逼著穿罩袍,其實不盡然,有些婦女會跑遍各大商場,只為買一件自己最中意的黑罩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