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三十年前台灣新電影浪潮,跳脫「政令導向」,題材轉趨寫實、貼近日常生活,為台灣現代電影奠下基礎。台北電影節舉辦「台灣新電影三十而立論壇」,昨天邀請當年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張毅,與目前國片市場的中流砥柱魏德聖對談「跨世代追夢人」。兩人分享不同時代拍電影的甘苦,他們異口同聲提出電影對創造民族文化的價值。
《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不諱言,開始拍電影是因對導演身分的迷戀,但朝目標前進後,開始思考電影是娛樂,還是文化?他說:「娛樂是讓觀眾享受兩小時的聲光效果,不過我深盼自己的電影有五十至一百年的價值。」當電影具有傳承與創造文化的價值時,對電影的期待也愈來愈大。
論及文化,魏德聖認為台灣社會有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例如開路,拆掉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例如排洪,未想過治本,而是闢建堤防;解決方式未深入事件與文化肌理,無助滋養人生精神面。
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張毅說,大家常講中華五千年文化,有深厚的倫理道德基礎,但小時候全家人買票時,媽媽總是叫他蹲低一點,好免費入場。又如陶瓷是中華文化重要象徵,但現實生活裡,大家都用保麗龍、免洗筷等。
張毅表示,在這種文化與日常生活逐漸悖離的情況下,他期許電影能做更多貢獻,特別是當電影進入國際市場,與各國電影比較時,是不是足以代表我國文化,繼而對台灣形成正面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