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的便利與廉價舉世聞名,也助長了動輒就醫的生活習慣。人故然不用諱疾忌醫,但「一有毛病就找醫師、一看醫師就要求吃藥」,確是值得糾正的健康觀念。
所有物種都有自然療癒的設計,使得動物不需有醫院或醫師也能活下去。人類步入文明,創造了醫療科技,愈來愈多人忘卻天賦的自癒力,經常把疾病歸咎父母,也把健康交給醫師。
在美國,醫師如果處方藥物給病患,一定要有充足理由,民眾才願意吃藥;在台灣,醫師如果沒開藥給病人,病人一定會跑回診間追問:「我怎麼沒有藥?」甚至問:「看病沒拿藥為什麼要繳費?」
華人愛吃藥與中華醫藥傳統有關。中藥材大多取材自天然藥草,所以有「藥食同源」之說,中醫也有體質調理或「治未病」的學理,這與擅於生物化學的西方醫學不同。
可惜,國人未能明辨中西醫藥的短長,錯將化學合成的西藥視作袪病消災的保命符,或指望在藥局找到益壽延年的妙方。
愈來愈多藥物被證實療效不佳或有副作用。例如,英國醫學期刊報導風行全球的營養品「維骨力」,不論有無添加軟骨素,療效都與安慰劑相同,還不如綠色花椰菜的功效。美國和瑞典的研究也發現,長期或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還不如「天天五蔬果」。
據統計,藥品已成為健保主要的醫療支出,其中健保十大用藥中,有七八成均為三高相關的品項。其實有關這些慢性病的防治,有醫學實證指出,採用低脂蔬食的飲食療法就能勝過藥物控制。
距今二千多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要讓食物成為你的藥,別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現今提倡自然療法的學者更是大聲疾呼「健康來自農場,而非藥房」。
我們每天吃進肚子裡的佳餚美食,可以是讓你健康長壽的靈丹妙藥,也可能是讓你百病纏身的毒藥,差別在如何選擇及怎麼料理。別忘了,食物才是最好的藥物,要進藥房前,請先進廚房。
(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