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彰化訊】彰化縣文史作者康原、南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曾金承都是芳苑鄉子弟,他們花費一年時間,完成《福海宮宮誌—浮水蓮花上的福海宮》,除保留歷史考據資料以外,更融入豐富的諺語、傳說元素,讓宮誌擺脫史書式枯燥陳述,以報導文學方式呈現,增添閱讀親近性。
「台灣開發史上『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挖』,其中『番挖』就是芳苑的舊稱,『浮水蓮花』則是王功的美稱。」《福海宮宮誌》開宗明義點出芳苑舊時風華,充滿人文特色的鄉土風情,並透過歷史考據、鄉野傳說、生活諺語及詩歌等元素,讓福海宮誌成為親近可讀的鄉土文化教材。
出生在芳苑漢寶村的康原,對故鄉有濃厚情感,他把小時候聽過的諺語、看到的漁民生活情景,透過感性筆觸娓娓道出。他指出,王功地區流傳俗諺「鹹水潑面,有食無剩」,傳達出討海漁民忍受強勁海風夾帶海水潑上臉頰,賺的錢只夠糊口沒辦法儲蓄。另一句諺語「一日落海,三日嘸放屎」,意思是漁民駕牛車出海工作,搬運重物致雙腿無力的辛苦情景。
「《福海宮宮誌》開創宮誌撰寫的新格局。」康原認為,生活諺語傳達最生動的歷史原貌,透過宮誌記載可代代相傳。因此兩人在編輯宮誌時以第一人稱「我」敘述,透過生動生活諺語、豐富圖片,引領讀者進入福海宮的歷史風華與在地風情。
芳苑鄉長林清彬表示,福海宮開基媽祖超過三百年歷史,透過宮誌歷史可鑑往知來,在地人文面貌更是躍然紙上,是珍貴的鄉土教材,他期盼透過宗教文化帶動地方休閒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