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博物館即日起至八月二十六日推出「Paris C幨este:鏡頭下的巴黎穹頂攝影展」,呈現法國攝影家貝虹潔‧蘿蒙(B廨ang鋨e Lomont)拍攝的三十八幅巴黎穹頂攝影,透過由下而上的仰角,巴黎的天空有如萬花筒。昨天第一夫人周美青、政務委員黃光男、文化部次長許秋煌、台灣博物館館長陳濟民等人參展,蘿蒙親自導覽。
「Paris C幨este」原意「天上的巴黎」。蘿蒙二○○八年開始拍攝穹頂,她說,穹頂是人對世界「理想化的構圖」。半球形的穹頂是天國的象徵,源頭可追溯到中東;從穹頂可以看到東、西方建築文化的交會。
巴黎有很多漂亮的穹頂,但因高高在上,不便觀賞,一般人常視而不見。蘿蒙在參觀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內高聳的穹頂時受啟蒙,之後參與ARCOA修復工作室攝影活動,就此定下拍攝穹頂的計畫,迄今持續進行中。
巴黎穹頂攝影展呈現巴黎耶拿宮、法蘭西學院、小皇宮、老佛爺百貨公司(見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等著名建築的穹頂。其中,著名的「傷殘軍人院教堂」因拿破崙的陵墓設在其中,使拍攝穹頂的困難度增加,蘿蒙還特地架設梯子拍照。
蘿蒙說,「傷殘軍人院教堂」和凡爾賽宮同為路易十四興建,呈現法國古典時期的藝術特質及路易十四時代廣場的特色。此穹頂高逾一百公尺,上頭繪有聖徒將上帝的劍賜給君王的畫面,有君權神授的寓意;穹頂周遭還有兩層透光的窗,是她拍過最精緻的穹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