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聽聽,那弦外之音

林明德 |2012.06.25
1322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一九八○年代,台灣的兒童讀物,一片蓬勃,百花齊放。不過,平心而論大都屬於局部的展示,在知識傳遞上經常是片斷的,不容易形成有機的系統。為了充實兒童心靈,創塑少年台灣的形象,薪傳民族文化的命脈,我曾跨出學院,為適用出版社總策畫一套兒童寶庫。這套書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笑話、傳統小說、童話、詩歌、戲劇、民俗、科技、建築、農業、美術……等面向。我們結合國內外學界精英,對每部分做根源性的探討,以兒童的觀點來編寫,配合童趣的插畫,精巧的美編,期能成為圖文優美的讀物,我身體力行,與芳伶負責《古典寓言笑話的滋味》。我們整理寓言精華,提供言外之意,探索深層的原創訊息,過程宛如尋幽訪勝,往往有驚奇的發現,例如:〈啊,渾沌死了〉、〈養鬥雞〉、〈想擺脫形影的人〉……等。

當時,遠流在公館締造出版界奇蹟,幾套道書系發光發熱,像《柏楊版資治通鑑》、《胡適作品集》與李敖《中國名著精華全集》,負責人王榮文堪稱開文創風氣之先,處處表現新點子,企圖打造出版王國。他經驗豐富,是我請益的對象,路過金石堂常上七樓,或聊天或腦力激盪,啟迪良多。有次,我開門見山的說:「榮文,你不愧是呆若木雞呀!」他立即回應:「教授怎可以罵人!」我又重複說了一次。「林教授怎麼一再罵人!」他有點迷惘也有些不高興。「在當前台灣出版界,你的表現可圈可點,可謂呆若木雞了。」當我第三次強調時,他帶著抗議的語氣說:「莫名其妙,連續被你罵了三次。」

我宕開語境,心平氣和的說,「呆若木雞」有多重訊息,你聽到的是負面意義,要不要聽聽我的新發現。他點點頭,一副願聞其詳的神色。

「呆若木雞」寓言出自《莊子‧達生》(或《列子‧黃帝》),全文八十多字,可視為一則短小精緻,寓意深遠的故事。〈達生〉主旨在說養神,暢達生命,並透過十一則寓言故事來聚焦詮釋,〈呆若木雞〉是其中之一,藉由養鬥雞傳達「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境界。這裡特別語譯如下:

戰國時代周宣王很喜歡鬥雞。有位訓雞師叫紀渻子,被徵召到宮廷來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宣王就問他:「雞可以鬥了嗎?」

「不行,牠還是氣勢太盛,精神外露。」紀渻子回答。又過十天,宣王再問:「雞訓練好了沒?」

「還不行,牠只要聽到聲音、見到影像,就會分心左顧右盼,意志不能集中。」紀渻子答道。再過十天,宣王忍不住問:「你訓練的雞到底怎樣啦?」

「別急,火候稍嫌不足,牠一看到敵雞走近,就怒目相視,氣昂昂的樣子,談不上沉著應戰。」紀渻子答道。

終於過了四十天,宣王提起鬥雞的事,紀渻子笑著說:「差不多了!現在雖然有別的雞在旁邊鼓噪,我訓練的雞,卻絲毫不受影響,遠遠望去,好像木雞一般。牠氣勢篤定,精神專注,足以應戰了。」

果然,別的雞一看到紀渻子訓練的鬥雞,還沒有真正交鋒,就紛紛走避。

「林教授,誤會你了,這呆若木雞我可以接受!」榮文兄聽完我敘述,面帶笑容立即回應,當下我們相悅以解。其實,這不能錯怪他,因為這句成語早已積非成是,傳遞出來的是,比喻人蠢笨不能任事,或形容深受驚駭不知所措而呆立的樣子……等負面訊息。

這與《莊子》的原意顯然大相逕庭。「人生如戰場」,一個人如果沒有充實的學識,開闊的生命觀,在無數的競爭裡氣定神閒,從容面對的話,是很容易挫敗、灰心喪志,馴至被社會淘汰的。

這則寓言故事精采絕倫,其弦外之音與「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相契合,既耐人尋味又發人深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