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陶藝家王永田致力古代鈞紅釉研究,終於重現了古代菟絲紋、兔毫紋、蚯蚓走泥紋等釉紋,他自豪地說,這是以台灣原料燒製而成的「台灣鈞紅陶」。
正在台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台灣鈞紅陶藝研究成果展」的王永田,作品曾入選全國陶藝金獎等多項獎項,為了挑戰最難燒製的銅紅釉,不再參加比賽,全力投入釉藥研究。
六十歲的王永田,原本從事鐵工,二十多年前認識做陶藝的朋友,被陶瓷「善變」及「多變」的特色所吸引,他開始拜師學藝。因為自己只有國中學歷,不是學院派出身,為了想在這個領域出頭,決定致力研究釉藥。
王永田發現宋代知名的鈞窯以銅紅釉聞名,但要燒製成功很困難,他傾所有家產投入研究,前後花了六百多萬元,沒想到九二一地震中窯爐全毀,他一度放棄改做藝術蠟燭。
資深媒體人施順冰得知後,為王永田感到惋惜,鼓勵王永田重啟爐灶。施順冰表示,前兩年還是很不順利,但秉持要在鈞紅釉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決定成立「台灣鈞紅陶瓷研究計畫」,終於突破困難,連宋代鈞窯所在的中國大陸河南,也無法像王永田一樣,燒出大型及多種紋路的鈞紅陶。
王永田說,直到一年多前,他才摸索到其中的要領,在攝氏一千二百度的燒烤下,要讓釉藥不被揮發掉,火候、配方及經驗等要素都很重要。現在他每個月可以燒兩窯,每窯約七、八個陶胚,雖然成功率約只有五成,但他已經很滿意了。
王永田完成的作品高達一百公分、重達四十公斤,顏色千變萬化。他說,大陸的原料配方在台灣根本買不到,他的鈞紅陶原料都是取材台灣本地,而在鈞紅體系中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