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配合今天登場的「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與中央研究院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共同推出為期一周的漢學資源數位典藏展,將展出台灣從清朝至今的漢學資料,包含刑案調查、戶口名簿等珍貴史料,並以大型電子看板、數位指南等數位方式呈現,民眾也可用電子書瀏覽數位展品。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實行十年以來,已典藏了四百多萬筆文物資料。中央研究院於即日起到二十三日舉行「台灣人文的普世視野—台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位典藏」特展,透過數位呈現的方式,展示台灣珍貴的漢學研究資源,昨天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開幕。
中研院表示,展覽將介紹從清領時期、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一直到近年的重要漢學資料,並依照「跨界」整合的精神,不用學科領域畫分,以資料的性質分為檔案、典籍與文書、圖像與戲曲、物質文化、語言與文字和地圖與地理資訊系統等六大類。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從清代地方官廳承接了許多文書,其中「淡新檔案」包含清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至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台灣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為研究當時漢人社會最珍貴的一手史料。
此次特展選出其中有關刑案調查之「驗屍格」,包括各部位是否受傷、傷勢是否致命等記錄,觀展者可以一睹清代命案調查過程中清楚詳實的記錄方式。
另外還有清領時期的輋戶門牌,這是清代進行戶籍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內容記錄該戶的戶長、本籍、妻名及子女數量等資訊,類似今日戶口名簿。
此外,清內閣大庫檔案的「清聖祖遺詔」,是中國著名歷史懸案—雍正登基正統性之關鍵史料。「中日戰爭時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史料,則記錄了每個隊員擊落的敵機數量。
中研院表示,展場除了有大型電子看板、資訊布幕、復刻文物及數位化指南等外,每個主題區都設置有平板電腦展示電子書,民眾可操作瀏覽數位展品,體驗漢學研究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