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凱平(安睿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二十三周年,但即使是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即使是在世界上許多不同的角落,都有人們持續六四的紀念活動,六四事件在中國境內始終是一個禁忌,也是中國執政當局不願意正視的議題。
除六四之外,近期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的事件亦是相關面向的另一個印證。陳光誠經歷過的入獄、軟禁,到逃離監控、逃出中國的整個過程,期間的曲折、複雜和情節張力,簡直不下於任何一部好萊塢電影,但是這事件卻是如此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眼前。
我不是政治評論家,談論以上的話題不是為了做政治觀察的論述,而是從理財角度出發的。那麼,這些跟理財有什麼關聯呢?我最近讀到的報告顯示,全球投資人的錢又開始熱切的湧向中國投資市場。但是在這樣的投資熱潮下,我卻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向大家做些提醒。
從最根本的面向來說,一個有品質的投資市場,應該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是明確合理的法律制度和監管規範、是高度的資訊透明化和流通性,以及可預期、有規則的公開市場機制。但是前述的六四和陳光誠事件,以及其他諸多的例證,其實都顯示了,中國市場目前雖然是走向經濟開放的道路,雖然是擁有非常高的經濟成長潛能,但是在本質上,還相當欠缺我所說的,各種良好投資市場應該具有的條件。
缺少這些條件,表示的是這樣的投資市場充滿缺乏制度可循,因而不可預期的潛在變數,這些變數就投資的層面來看,就是極大的風險。當然,我們都清楚投資的報酬和風險本就是相伴而來,如果單從報酬的角度看,中國當然是個擁有無數機會的市場,但若加入風險因素考量,對投資人的適合程度就需要好好的加以思考了。
這裡面的重點,其實還是在於投資人本身的投資需求,弄清楚需求,才能對投資做正確而適合的規畫。金融市場上總是充斥著不當的投資行為和一窩蜂的投資熱,最後多半導致投資人的慘痛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在於投資需求沒有事先加以釐清。何者為本,何者為末,實在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