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二日中央社刊登了一則由內政部民政司發表的「基於宗教平等、信仰自由,佛誕不列國定紀念日」新聞,筆者雖然多年身處海外,但正因見識與領略到各國文化、風俗民情之後,從而再認識我所生長的台灣,並且更知道台灣有別於他國之特質與價值,所以深覺不能置身事外!所以不吐不快!
十年來遊走歐美各地,現旅居奧地利維也納,凡遇到的各色各樣人種,當他們知道筆者來自台灣,最讚嘆的便是台灣的宗教多元、包容性及人情味。想想台灣一蕞爾小島,若再缺乏這人人讚許的「軟實力」,我們又拿什麼去競爭!
若要真求平等與自由,就必須是「真」平等及「真」自由!且應非僅就宗教,所有國家政策法令是否都依此標準考量執行?例如是否也要廢除清明等國定假?本質上它們是差不多的,都是藉由紀念達到教育意義與文化傳承,現在很多台灣人是基督教徒,他們不拿香不祭拜,若照內政部所言,如今有個清明的國定假,豈不是破壞了宗教平等與自由?!
西方社會民主與自由的成熟度,許多地方值得國人效法,我們就從在奧地利,與佛教在台灣,有著等同地位之耶教做番比較。
奧地利與台灣相同,並不擁有強制性的「國教」,但信奉羅馬公教人數占多數,也同時與當地歷史文化緊密相連,所以大部分的國定假日都是與此有關的宗教節日,計有主顯節、耶穌受難日、復活節、耶穌升天節、聖靈降臨日、基督聖體聖血節、聖母蒙召升天日及耶誕節八個之多,而且都是有實際假期者。在節日當天,學校也會舉辦與之相呼應的活動與節目,目地並不是要所有人都得信奉此教,只是藉此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習俗風情,因為這不僅是宗教,更是「生活」。
這並不限制其他宗教之發展與傳布,如筆者所服務之維也納,其所在之十五區,最大之特色便是多元化,居民來自四十多個國家,使用語言達三十種,信奉宗教多種,區政府常舉辦多元宗教和平節日等活動,讓大家藉此了解彼此,從而學習尊重與包容,各級學校及機關團體亦常安排寺院、教堂參訪等……這才是宗教平等自由。
想想基督教本非西方宗教,它是原於亞洲中東地區的一種宗教,當時以羅馬帝國為代表的西方當局也成對基督教進行殘酷的鎮壓。但為什麼以後會擴展到整個西方世界?因為文化可以融和與發展,這是抵擋不了的趨勢!不僅奧地利如此,其他歐洲各國,如德國、瑞士等亦然,所以宗教國定假日,除了原有之宗教意義,更增添了文化意涵。
台灣應該敞開胸懷,讓多元文化盡情地搏擊、融和,而非以齊頭式的平等進行箝制,否則豈非是另一種思想暴力!想想文革帶來的後果,將來台灣若是要再恢復這些被廢除的體制,難上加難。
不要讓各國人士最讚嘆的多元、包容性及人情味之優勢變成「憂」勢,尤其政策反覆更添民怨,當此大眾追求安定之際,政府做任何決定之前,不可不三思啊!
妙益(宗教師/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