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風〉,吹起了韓寒來台旋風,一副眼鏡一支手機,像面鏡子,照出台灣的人情味。這個《時代》(TIME)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對兩岸世代究竟代表什麼意義?表面的冷眼嘲諷,背後是一顆熾熱的同理心,活跳跳地燃燒著無感的社會。今年剛好三十歲的他,接受《30》雜誌專訪,韓寒為讀者寫下三十世代的追求,答案是:快樂。
一個世代都有一個世代的符號。 碰到空白的「」(引號),一般人的反應,不是驚訝的「?」,就是遲疑的「?!……」,再不就像蛀牙碰上冰水尖酸帶刺般敏感。但是當「」遇上韓寒,驚險刺激不足以形容,就像他開極速賽車一樣,總是有備而來,因為太清楚人性的恐懼、畏縮、舉棋不定,讓更他敢準確大膽地加速前衝,然後再淋漓盡致轉個彎,飆出一針見血的答案。
「韓寒現象」燃燒著整個中國,不斷觸碰「」的敏感詞,這個被視為中國80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一○年獲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人物,他談民主、談革命、談青春、談愛情、談電影,甚至一個小民的車禍,都是同等對待,因為洞察犀利,貫穿整個中國社會,被視為時代青年的戰聲。
《時代》雜誌稱他是「中國文壇的壞小子」,韓寒的文字夠壞,壞在道出平凡百姓的支吾難言,不假思索,真情實意;壞在戳破道貌岸然的虛情假意,一針見血,酣暢淋漓。他也改變了文藝的腔調,使其具有廣大的庶民性與高度的感染力,口吻幽默,思路清晰,論述淺顯犀利。
二○一二年五月,這個時代戰聲,跟著太平洋氣流,降落在台灣,要怎麼看這個中國八十後的青春代名詞?有人形容他是自由、放肆、憫人、頑皮、敢言,但都不足以言傳他從不信邪的獨立思考,以及絕不悲情的guts。
即將三十歲的他,在和《30》雜誌短暫對談中,一樣話露機鋒。談到兩岸年輕人的青春、苦悶、22k、無助……,他說,這是個假議題,因為這些字眼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世代,都是一樣,就像麻將中百搭的牌,「解決的方法就是你到更苦的地方去走一遭。」相對的剝奪感會找出相對的幸福感。
世代的青春、世代的吶喊,都比不上韓寒作為這一代人,執意讓這個世代獨立思考、健康成長來得有吸引力。韓寒旋風,看似太平洋的風,其實太平洋下思潮洶湧,只看你敢不敢像他一樣勇敢在「」中接招。
(摘自六月號《30》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