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昨天分享他獲獎作品《靈山》的靈感來源,他表示,很多人以為《靈山》描述的是西南少數民族,其實這是他逃避政治壓迫,在浙江、江蘇等長江流域流亡時對當地的紀錄,這段長達五個月、共一萬五千公里的逃亡經驗,日後成了《靈山》的寫作素材。
台師大昨天舉行「遇見高行健」大師座談會,高行健與超過兩百位師生分享《靈山》的創作過程。高行健表示,創作《靈山》的初衷是尋回失去的中國文化,當時共產黨以中國文學為政治工具,讓文壇烏煙瘴氣,他希望藉由《靈山》追尋失去的傳統文化。
高行健說,當時他為了逃避政治壓迫,展開橫跨中國沿海八省、共一萬五千公里的逃亡,這段期間他對當地展開調查,沿途拍照、蒐集資料,這些素材日後都寫入《靈山》書中。
高行健表示,因父親對中國文化有興趣,家中蒐集許多古書,宛如一座圖書館,他從小就在書香環境中成長;他的母親則受西方教育,從小由母親教他讀書識字,一起編劇演戲,奠定他日後對西方文學與戲劇的喜愛。
「童年的美好回憶,都隱藏在創作中。」高行健說,他很幸運有愉快的童年,雖然當時處在抗戰不安的時代,但對比大學時代的文化大革命,宛如噩夢一場,促使他日後創作時,都將童年回憶隱藏在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