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幸福 上

鹿憶鹿  |2012.06.07
1759觀看次
字級

《山海經》這本書寫許多奇怪的人物與國度,有一地方稱聶耳國,書上說那個地方的人身上有虎紋,聶耳國重點當然在耳朵上,不是四個耳朵,而是耳長過腰,這下有點麻煩,走路時都要雙手捧耳而行。照《山海經》所說,耳朵長得奇特的人似乎沒什麼好處,只是走路麻煩而已。

耳朵有特殊能力的是順風耳,在天上聖母媽祖像座前常出現的神像,與千里眼並列,一位右手持叉,左手舉到額前做遠視狀,一位右手持一方天畫戟,側耳作聽音狀。民間流傳,媽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千里眼替媽祖負責觀千里災難,順風耳則執行聽音救苦任務,千里眼與順風耳為媽祖觀宇宙萬物苦難、聽世間眾生悲音。

二妹在十二歲時罹患白血病走了,時隔這麼多年,許多記憶都變得模糊,好像印象中都是她蒼白憂傷的臉。另外,就是她自小被人誇讚的又厚又大的耳垂。台灣人似乎都相信耳垂厚大是有福氣的人。小時候,未曾聽聞鄰里讚美二妹的長相,諸如眉眼、口鼻什麼的,倒是常聽老太太們一見她就提她的耳垂,那麼厚大的耳垂,將來一定又富又貴。

二妹病逝後,每每在腦海中浮現她的短暫影像,總見她有一副被人認為富貴雙全的耳垂。

被台灣人視為白手起家偶像的王永慶,應該算富貴之人吧!即使不到富可敵國,至少也到連總統都要禮遇他三分的地步。而這位台塑王國創辦人的長相,就是顯著的巨大招風耳。照台灣人的說法,王永慶的耳朵或者更屬於招財耳吧!很少有人的雙耳長得這樣不含蓄,要視而不見很難。有時不禁會想,王永慶先生這樣出身貧寒而至富甲一方,喊水會結凍的人,招風耳是否也的確代表他的耳聰目明?因此成了招財耳?

《感官之旅》一書中寫聽覺的部分很有趣。拉丁文surdus,意即「聾或啞」,阿拉伯文中,愚蠢荒謬(absurdity)意即無法聽見,是由希臘文alogos「啞的或非理性的」翻譯而來。似乎,聽不見會有愚蠢或不理性的危險,也許那是一種偏見;當然,那也說明聽不見是如何一種傷慟,有一種被世界遺棄的絕望感。

有人說,對失明、或缺乏手臂、或缺了鼻子的人來說,世界仍然有意義,但若喪失聽覺,重要的線索就消失,就失去生命邏輯的軌跡,形同與每天交通的世界隔絕,彷彿成了埋藏在土壤之中的根莖。雖然英國浪漫詩人濟慈(Keats)歌頌著:「聽得到的旋律是甜美的,但聽不到的旋律,更甜美。」我們依然寧願聽得到,聽得到所有人世間的美妙聲音,以及愛人甜蜜的呢喃。

耳聾的人一樣可能有耳疾,因為人類的耳朵不只做聽覺之用。任何罹患過內耳感染的人都知道,耳朵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保持平衡。有幾年我不停地目睹身邊的家人為耳疾所苦,因為耳疾所致的暈眩、嘔吐動輒就出現,而醫生的束手無策使得我們更加焦慮。於是,一隻不停鳴響的耳朵最終不再聽聞聲音,似乎成了裝飾。耳鳴似乎是更深的折磨,聽不到想聽的,不是沒有聲音,是可怕的噪音,干擾了耳朵聆聽的功能。

民間流傳的智慧雋語常強調聽覺有多麼重要。西方斯多噶派哲學家一直有一項真理:「神給人兩隻耳朵,但卻只給一張嘴,讓他聽的事物是說的兩倍。」但如果能選擇,大部分的卻寧可喪失聽覺而非視覺。其實又聾又瞎的人時常哀悼他們所喪失的聽覺,認為這比喪失任何東西更可怕。海倫凱勒的想法比任何人都有代表性和說服力。

我聾的程度和我瞎的程度一樣,失聰的問題,比失明更嚴重、更複雜。失聰是更大的不幸,因為喪失了最重要的刺激,喪失了創造語言,使思緒奔騰,使我們與人類智慧結伴的聲音。……如果能再活一次,我要為失聰的人做更多的事,聾比盲是更大的障礙。

許多人都讀過關於聾的文學作品,希羅多德(Herodotus)至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都淋漓盡致地描述過他們自己、朋友,和所愛的人失聰的情況。

貝多芬耳聾之後,為什麼還能寫出如第九號交響曲如此才華橫溢的作品,可能是貝多芬不必「聽」到音樂,不必聽到這些音符,他能在心中更準確且直接地聽到音符。

也許是一種偏見,當聽字的簡體變成「听」時,社會變成很吵,大家都不再用耳聆「听」,而只用嘴巴去聒噪。

台北歷史博物館展覽梵谷畫作時,在授課後的教授休息室遇見一位同事,他一面看著報紙上的梵谷相關報導,一面呵呵地笑著,這個梵谷到底畫什麼?他說他只記得梵谷割掉自己的耳朵。對藝術痴迷瘋狂的天才總會有非人能理解的巨大痛楚或障礙吧?梵谷一生的悲苦在所有的自畫像中表露無遺,像似一個老頭,一隻耳朵裹著白紗布。其實,梵谷才活了三十歲。而講到梵谷,不得不講到徐渭,他也是一個自殘的藝術家、文人,他用巨錐刺耳,是一種幻聽下的悲劇嗎?他與梵谷可會惺惺相惜?

當然,總也令人想起朱耷,那麼有名的八大山人,命名朱耷,想必他的耳朵奇大,頗有富貴氣。大明帝國後代的貴胄,卻遇見明清易代,一生都在顛沛流離。可見耳朵大小與富貴與否無關,當然,朱耷也有富貴氣,他是畫壇的帝王。

耳朵聽不見有種被遺棄的孤絕感,或者從此以後,更專注在自己無邊無垠的世界中,想起貝多芬,耳朵幾乎全聾的他竟可創作出不朽的樂曲。難道,因為聽不到而不再受到世俗干擾,音樂才如天籟神曲?有名的版畫家陳庭詩先生不也如此,失聰的他一直專注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完全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一直記得周夢蝶先生描述兩人見面的愉悅,以筆交談,分享彼此浪漫的詩心與美麗如畫的手稿,凝視一筆一畫流瀉的至性才情。(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