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薯榔染」是美麗有趣的原住民傳統技藝,最初用在防腐、防霉、染印衣服;新竹市高峰國小師生進一步驗證,它可以當做酸鹼指示劑,也找到更簡易的染布方法,拿下今年新竹市中小學科展化學組第一名,代表竹市參加全國賽。
這項「薯榔之美」作品由教務主任賴黃宗與陳佳妏老師,指導四年級李維、洪英超、陳奕翔、陳振杰等學生,去年寒假蒐集資料、三月初做實驗,四月底完成參加科展。陳佳妏說,薯榔染在原鄉是極普遍的生活工藝,高峰有間「原住民科學展覽室」,展示台灣各族具科學概念的生活用品,同學對原住民染布有興趣,決定研究薯榔染。
薯榔長在中低海拔山上,尋找不易,師生特別到苗栗南庄鄉石壁部落,拜訪泰雅族yawa老師,教大家製作,同時預訂薯榔。她從資料發現,原住民除了用薯榔染布,還當防腐及防霉劑,染在漁網上,這回也透過實驗驗證。
師生用薯榔製作染劑,再將染好的布泡入各種「媒染劑」,觀察顏色變化與防霉效果,他們試過碳酸鈣(石灰水)、氯化鐵、醋酸鋁、醋酸銅後,顏色變化依序是:深紅色、咖啡黃、粉紅色、咖啡色;防霉效果依序是醋酸鋁、碳酸鈣、氯化鐵、純薯榔染、醋酸銅、胚布。
師生也意外發現,薯榔染劑可當做酸鹼指示劑,ph值愈小的液體,顏色偏橘黃,ph值愈大,顏色偏咖啡色。
陳佳妏說,綜合實驗結果發現,原住民的做法效果好又環保,也就是以薯榔作染色料,石灰當媒染劑,防霉效果好、顏色鮮紅可愛,雖然護色能力中上,但成本低、汙染低,值得推廣。
傳統布染為了製造效果,需把布綁著、縫著或加蠟,小朋友獨家發現,直接用「保麗龍膠」畫在胚布上,陰乾後再染色,之後將膠膜撕掉,就印出美麗圖騰,對染布工作者更是福音。
高峰今年還有「泰雅陀螺王」獲物理科第三名;「我的子彈會轉彎」獲生活與應用科學第三名;「麻糬的一生」獲生物組佳作,表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