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一句俗諺「第一賣冰,第二醫生」,說明了這兩個職業都是早年台灣人心目中最好的職業,不過,雖然賣冰可以賺很多錢,但家庭環境不錯的孩子,更被期許成為懸壺濟世的醫生。
日據時代許多優秀的先民,都得順應長輩的期望學醫,但許多當了醫生的名人,依舊無法忘情自己的興趣,如文學家賴和、民族運動家蔣渭水、歌人醫生林清月等等。今天要介紹的是一位差點成為醫生的台灣音樂家——郭芝苑先生。
郭芝苑一九二一年出生於苗栗縣苑裡鎮,郭家是望族,父親郭萬最是苑裡農會的總幹事,也是地方上領導型的菁英,熱愛小提琴,無師自通的學會演奏各種小調,郭芝苑經常陶醉在父親的演奏之中,六歲時,他在苑裡公學校教書的大表哥,帶來一台有著漂亮銀色喇叭的留聲機,讓他非常的好奇,爾後,他經常和表哥一起聆聽台灣的民間戲曲,深深的受到吸引。
有一天,他聽到日本童謠〈黃金蟲〉,深受感動,這首歌讓他到老都難以忘懷,也埋下了深愛音樂的種子,但卻與父親希望他成為醫生的期待相違背。後來,幸得一樣熱愛古典音樂的醫生舅舅幫忙勸說,父親才同意讓他改學音樂,遂於十五歲前往日本讀中學、學音樂。
由於郭芝苑從小口琴就吹得很好,十七歲在日本東京參加口琴比賽獲得第三名,不過,他卻因為手指先天性彎曲而放棄彈鋼琴,因此轉入作曲的研究,直到二十五歲時,才學成回國。
回台灣後不久,一位詩人好友詹益川先生到他家拜訪,詹益川看到他家中盛開的薔薇花,寫了一首白話詩,開啟郭芝苑的靈感,創作了光復初期很具代表性的歌曲〈紅薔薇〉,這也是他的成名代表作,日後改成國語版,大為流行。
一九五五年,郭芝苑更創作了第一首台灣本土的交響樂「交響變奏曲——台灣土風為主題」,也陸續完成許多具本土風情的管弦樂、交響樂曲,並創作多首以台灣風情人文為背景的歌曲,如〈心內事無人知〉、〈前進!台灣人〉等,也為舞台劇、歌劇作曲配樂。
郭芝苑是台灣百年來第一位會歌劇、管弦樂及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一生創作無數,曾獲金鼎獎作曲獎、國家文藝獎、第十三屆金曲獎終身貢獻獎、行政院文化獎等,他創作出許多台灣文化與真情的樂章,堪稱台灣百年來國寶級的音樂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