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減碳目標,奧斯陸開始積極推廣垃圾分類,照片上的垃圾桶是用來回收瓶瓶罐罐的玻璃。
圖/新自然主義非報系
在長年垃圾分類、垃圾回收推廣下,台灣到了二○一○年,全國垃圾回收率僅為百分之四十五,看似對垃圾回收、分類不甚積極的挪威,今天平均已有七成垃圾有效回收(挪威統計局統計),可見,環保政策的良窳不在先來後到,而在到底落實幾分。挪威藍綠塑膠袋的垃圾分類政策並不高明,傻傻照做的挪威人,應該才是這個城市得以保持空氣清新的主要原因。
若相較歐洲各城市每年的人均排碳量,奧斯陸市以二點五噸的表現居於最優質首位,歐盟國家每人年均排碳量則多達八點五噸,奧斯陸「綠色城市」稱號,實非溢美之詞,尤其別忘了,在二○一一年之前,全奧斯陸甚至還沒開始認真推行垃圾分類或資源回收,也未在減碳政策上有何驚人之舉。
當我看到奧斯陸街上的車廂廣告、路邊招牌,無不強力宣導要求民眾落實垃圾分類,第一時間頗為詫異,什麼年頭了才趕上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的浪潮,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先進的文明社會?但當我再看到這個國家垃圾回收利用率已有七成成效,我開始相信,這裡確實住了許多聰明的現代人,他們確實了解丟垃圾時的「多此一舉」,代表的意義究竟有多重要。
其實早在搬家過程中,我已額外上了一堂相當生活化的環保課。為了趕在冬天降雪之前搬入新屋,我急著打包家用,才發現之前使用過的紙箱,已通通進了奧斯陸資源回收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