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意義治療學」引介 (三)

慧開法師 |2012.05.27
4028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現代精神治療的三大學派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是開創現代精神治療的源頭與核心重鎮,從維也納大學所發展出來的精神治療有三大學派,第一學派的開拓者是眾所周知的「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創始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第二學派的開展者為倡導「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理論的阿德勒(Alfred Adler),而傅朗克(Viktor E. Frankl)則是開創第三學派「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的宗師。

傅朗克於一九○五年出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裔家庭,曾獲維也納大學醫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後來擔任維也納大學的精神醫學暨神經學教授。傅朗克曾經有一段時期學過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的理論,但是他認為心理分析與個體心理學的理論都過於狹隘武斷,另外他也受到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與實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理論的影響,因此後來開展出自己的精神治療進路。

從納粹集中營裡的生死經驗

到意義治療學

因為猶太裔的身分關係,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傅朗克和他的父母、妻子等全家人,都被德國納粹逮捕,然後分開送入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過著非人境遇的地獄般生活,歷時將近三年,直到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被美國軍隊解救出來。他的家人與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下來,其他人全部都死在集中營裡,可謂慘絕人寰。

身為精神醫學專家的傅朗克,不但熬過了集中營裡種種生死交關的極限境況,而且還從比噩夢更加恐怖的親身體驗中,領悟出「意義治療」的思維靈感與理論內涵,誠屬稀有難得。後來他將集中營裡的生死經驗與親身經歷,以及意義治療學的基本理念,寫成《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

歐戰結束後不久,他回到維也納繼續發展「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內涵與進路,通過他的著述與全球性的演講旅行,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與國際聲望。一九九七年九月二日,傅朗克逝世於維也納,享壽九十二歲。

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釋義

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的字根Logos,語出希臘文,含有:哲理、理性、上帝之言、意義(meaning)……等意涵。意義治療學之理論核心聚焦於「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對此存在意義的追尋」上。

按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基礎而言,這種追尋生命意義的企圖,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命動力。因此傅朗克所提出的「求意義的意志 (the will to meaning)」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所強調的「快樂原則 (pleasure principle)」或者「(尋求)快樂的意志 (the will to pleasure)」,以及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所強調的「求權力的意志 (the will to power)」大不相同。

同樣出身於維也納大學,傅朗克一方面吸納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作為意義治療學的下層理論,另一方面則指摘兩者的理論局限性與武斷主張。弗洛伊德以「尋求快樂的意志」此一概念,來定義人的身心活動本質,而且又以「性欲的滿足與否」這種極其狹隘的本能衝動學說,來說明「快樂的得失」以及「心理的正常與否」,未免無視於涉及生命高層次價值取向的「求意義的意志」。

傅朗克曾親身在阿德勒處學過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也曾經是第二維也納學派的成員,但是不久即看出此一理論的根本限制而離開。他發現,個體心理學過度強調個人在社會上的挫折與失敗,且以此說明人的自卑情結等心理失常問題,乃是預設了人的本性與本質是尼采所說的「權力意志」,因而導致片面而偏頗的論斷,如此也同樣抹煞了生命高層次價值取向的意義探索與靈性需求等生命實踐的內涵。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