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一直是塊神秘、杳無人煙的處女地,它像南極一樣是塊陸地?還是一個海洋?為什麼能夠吸引那麼多探險家想一窺究底?這些探問開啟了跨越時空、極地探險的追逐。

強烈的動力趨使人類向極地邁進,冰上的險境和恐懼的黑暗,令人驚嚇顫慄,但由歐洲至富裕中國的東北或西北航線,正可取代以往繞經合恩角(南美洲南端)和好望角(南非南端)的遙遠路程。金錢和探險的強大誘惑力,揉合為熾烈的無始欲望,讓人們忘卻可能會被吞噬的危險,執意潛身其中——也因此展開北極探險史的每一頁……
弗里特約夫‧南森,證實了北極是一個大冰洋。
西元1861年出生的弗里特約夫‧南森(Fridtjof Nansen),不只是一位體格健壯的挪威人,更具備了鋼鐵般的毅力與溫和坦率的個性;身兼作家和優秀科學家的他,敢於嘗試冒險,因而成為橫越大格陵蘭冰帽的先驅。

此外,他在挪威脫離瑞典獨立時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基於人道主義遣返戰俘,這種無人能比的正直感,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也因此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884年,南森堅信西伯利亞和格陵蘭之間一定存在一條洋流,且必經過北極極點。為了證實他的想法,九年後,「前進號」(Fram)建造完成,並啟航航向新西伯利亞群島,但啟航不久,卻陷入浮冰群而動彈不得。
在南森帶領下,「前進號」經過多次與冰層相抗成功,探險隊員對船隻硬體也產生相當信心,不再擔憂冰層推擠所發出的震動和巨響,海流也順利地將探險船朝目的地推進,之後,探險隊的旅程也就較為輕鬆了。
1895年,「前進號」約莫走了一個月,但因前進的速度被浮冰漂流速度減弱,一直無法抵達北極極點,最後只抵達北緯86度13分,距北極極點約370公里處,創下了當時最接近北極極點的紀錄,也證實了北極是一個大冰洋。
「前進號」的航行,其實是古代維京人冒險犯難精神的現代版。想像著面對那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和充滿未知的極地,那些探險家何嘗沒有恐懼?
但或許就是秉持著「相信無法相信的,就是真正的相信」,所以不畏艱難、克服了孤寂,朝自己的理想邁進。
不禁引人思索,如果我們也能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面對人生的未知與挑戰,世間有多少的困難將會被一一克服擊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