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北醫牙醫學系主任鄭信忠強調,若智齒長得很正,且和對向牙齒咬合沒問題,日常口腔清潔也很方便,就不應拔除。若是智齒長歪了,往前傾斜或出現水平齒,容易引起旁邊第二大臼齒遠心側齒頸部的蛀牙,則可考慮拔除。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近接到十例拔智齒引發後遺症的個案,必須接受後續治療,十例個案智齒位置都很低,壓迫主管下顎、下嘴唇及顏面下方整個表皮神經感覺的下齒槽神經,導致拔牙過程中不小心傷到神經,拔完智齒,下巴或嘴唇就會麻麻的,這是「拔牙成功,手術失敗」的例子。
台北醫學大學為此研發出類似「移房子」的技術,先分段把智齒慢慢搬移到不會壓迫神經的位置,再一舉將之拔除。
鄭信忠表示,這個治療模式先由口腔外科醫師把水平智齒的牙冠切掉,保留下半部;接下來在下半段的智齒上方鑽個洞,以鋼絲穿洞繫緊,再由齒顎矯正科醫師接手,慢慢往前牽引。
經過三個月至半年的緩慢牽引,智齒下半段雖仍留在下顎骨上,卻已遠離下齒槽神經,口腔外科醫師就可在不傷及神經的前提下,輕易將這半顆智齒拔掉。
鄭信忠建議,拔下來的半顆智齒,可先存在牙齒銀行,有朝一日或許可透過自體移植「種」回齒槽骨補齊缺牙,重新找回一口完整的牙齒。
另外,智齒和第二大臼齒間有縫隙,容易藏汙納垢,甚至可能因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輕則整張臉腫得像麵龜,嘴巴張不開,重則引起心肌炎或腦膜炎,老人或糖尿病患等體質較差的人,甚至會導致全身性敗血症而危及生命,為了安全不妨及早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