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研究人員根據老鼠實驗推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世代接觸的有毒化學物質可能傳遞給孫子輩,造成現在的肥胖、自閉症、精神疾病盛行率走高。不過,有學者認為,上述研究推論太過武斷。
彭博社報導,奧斯汀德州大學心理學和動物學教授柯魯斯,讓實驗老鼠接觸常見的除草劑成分vinclozolin,只接觸一次就改變老鼠基因啟動模式,而實驗鼠三代後的後代雖未接觸同一成分,仍有相同變異。
實驗鼠後代在青春期受到約束而面臨壓力時,反應和正常老鼠不同。實驗鼠後代對認識新的同伴較沒興趣,放到開放空間時喜歡待在角落而非中央。實驗鼠後代雖未受到壓力,仍有肥胖現象。柯魯斯認為,相關現象應該也存在於人類身上。
柯魯斯研究實驗鼠三代後的後代,是因為七十年前的人類還未接觸化學物。柯魯斯表示,化學革命出現在一九四○年代,包括DDT、有機化學、塑膠、化學清潔劑和肥料都是在那段期間開始發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表觀遺傳學中心主任范恩伯格則認為,目前尚無足夠證據顯示,殺蟲劑透過表觀遺傳機制導致常見的人類疾病。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研究基因之外的細胞變異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