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戰將莫德古古里Montecuculi有句名言說:「打仗第一要素是錢,第二要素是錢,第三要素還是錢。」意思是戰爭是用大把錢燒出來的。
的確,上陣打仗,不能赤手空拳,俗話說的好:「大砲一響,黃金萬兩」,龐大的支出,足以拖垮一個國家,所以戰事不宜長,一旦延宕,無異置百姓於水火。
《孫子兵法‧作戰第二》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這是說,一場戰爭光是攻擊的戰車和裝甲車就要準備上千輛,加上佩戴甲冑的士兵大約十萬,出動這麼龐大的部隊,輸送糧食於千里之外,更需要大筆的費用;再加上國內外的戰事特別費、外交使節及間諜各項費用,還有製造弓矢甲冑的膠漆原料,和兵車的修繕費、補充費,加一加每天至少要用掉千金鉅款,才能維持一支遠征軍。
〈軍爭第七〉也說:「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這裡揭示戰爭對後方供應的依賴性,所謂「舉兵十萬,日費千金」,軍隊戰力的強弱,持續力的久暫,全靠物資及財政來決定。
但這是在生產力無法自動化的古代,到了機械化的現代戰爭,所動員的人數、耗費的物資,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根據瑞士國際票據兌換銀行的報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共花費大約一千八百兆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花掉的錢,則接近第一次大戰的四倍。
這些大到我們難以想像的數字,只是直接花在戰爭上的,其他像人命的犧牲(一次大戰參戰兵員高達三千餘萬人,二次大戰雙方更動員了約九千餘萬人),外加財產的毀損、生產的減少、救濟費用,都還沒計算在內。
沙場消耗大量資源,不速戰以致勝,將使民窮無以為繼,難怪兵家常說:「打仗就是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