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平路作家在這個媒體年代,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分出名次?
米其林幾顆星星的評比制度是始作俑者,現在,每個城市都有從第一名到幾十名的餐廳。如果你有意吃遍全世界,隨意google一下,從紐約、巴黎到東京,隨手可以羅列出地球今年度排名一百的餐廳,由頗有公信力的機構具名舉辦、礦泉水公司等營利機構贊助。但可疑的是,怎麼排?紅酒燉牛肉與無錫排骨哪樣可口?炸醬麵與蕃茄肉醬粉(Spaghetti alla Bolognese)哪樣入味?蔥燒煨麵與烏冬麵哪一樣合乎你的唇齒?事實上,對一般人而言,橘子與蘋果各有所好,童年記憶與生長背景大有關係。請問天外飛來的評審可有超級敏銳的味蕾,能夠吃出不同食物的微細口感,更驚奇的是,嘗完還予以名次!
我猜不久,繼百大餐廳之後,一定有百大廚師的全球排名!
餐館的食物只是一例,更奇怪的是,現在,源自印度的瑜伽也開始風行錦標賽。
早在二○○八北京奧運之前,就有人起意,推動瑜伽成為奧運項目。北京奧運沒成,他們又想把瑜伽列入倫敦奧運。譬如一個叫做「美國瑜伽」(USA Yoga)的非營利組織,在美國各地區舉辦瑜伽比賽,也舉辦全美國的大賽。宗旨寫得清楚,就是推瑜伽為奧運項目,同時把健康的「競爭」精神帶進美國(bringing this spirit of healthy competi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帶進」美國?說得沒錯。比美國早,其實是從印度開始,近年先有了瑜伽比賽。上述「美國瑜伽」創辦人Rajashree Choudhury女士,她本身就曾是印度瑜伽競賽的常勝軍。這一類瑜伽的賽事,難度與美感是評選標準,排定名次後,贏家在掌聲中站上高台,低頭屈身由著頒獎者掛上獎牌,與游泳、划船、跳水等項目的頒獎典禮並無二致。
坦白說,以瑜伽動作排名次,比餐廳有前後排名更令人疑惑難解。瑜伽畢竟不是外家功夫,不是拳擊、不是舉重,講究的應該是內在的柔軟與平衡。可疑的是,放在一個競爭的環境裡,內在的凝定仍然是關注的焦點嗎?
換句話說,靜與定的修持如何從別人的目光中判別?哪個評審有能力在評審的瞬間,決定這個修持者的境界比不上另一個?更何況,當身體構造不在同樣的起始點上,又怎樣以一套標準分出動作的高下?
比賽中所流露的是ego?還是放下ego?是「我執」?還是棄絕「我執」?競賽場中的氣氛與瑜伽的真義是不是恰恰相反?
此外,令人擔心的問題包括,身體扭成麻花的高難度動作,會不會在賽事的宣傳中引起仿效?對一般入門的新手,會不會在練習中造成運動傷害?
Rajashree Choudhury的解釋是,比賽中不必衡量精神層面,就是看參賽者如何展現肢體的平衡與美感。她說,競賽有排名尤其在兒童中間受歡迎,孩子有了比賽會產生樂趣,深化一階一階進步的成就感。
目前,各地的瑜伽比賽方興未艾。如果趨勢愈演愈烈,繼瑜伽之後,我猜,有一天,在這媚俗的世界上,打坐或誦經說不定成了另一個項目。不久的將來,誰能料想會不會出現世界級的誦經大賽、打坐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