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曾用過鬱金、白黎、蕭雷……等筆名。廣西桂林人。台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1949年遷居香港,1952 年來台與父母團聚。1963年赴美留學、定居,1965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
大學時以小說《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獲夏濟安賞識,刊登於其主辦的《文學雜誌》。1960年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文學與文藝理論,亦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評論有所貢獻,更成為許多作家創作的園地。1971年《台北人》系列14個短篇結集出版,奠定文壇地位。
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其中《玉卿嫂》等作曾改編為舞台劇、電視劇、電影上演。
散文代表作《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追憶與三姐先明及摯愛王國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學評論。
2008年,天下文化出版《白先勇作品集》12冊。
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於一九八三年出版,反映其外在身體的流放與內在心理的壓抑,為臺灣男同志小說經典之作。
另有以文革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愛滋題材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兩者皆屬《紐約客》系列,2007年結集出版。
1997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