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每次買兩雙鞋,左腳十一號、右腳六號,他只穿其中一隻 ;哈瑞相反,他有六號左腳鞋和十一號右腳鞋。他們住同一個鎮,彼此不認識。
很多我們視為當然的事,其實未必,譬如買鞋一定買「一雙」嗎?我們沒想到:有人只需要「一隻鞋」,卻須買一雙,然後「一隻穿,一隻丟」。
因傷病而截肢的「單腳人」,就有這樣的困擾。此外,小兒痲痺、大小腳、畸型腳的人,除了訂製,哪裡可以找到隨買隨穿的單腳鞋?美國的「全國單腳鞋交換所」(National Odd Shoe Exchange,N.O.S.E.)為這些人服務逾半世紀,接到許多感謝信,無不衷心感激。
佛羅里達州十七歲的KM說:「車禍腿傷後,我動過三十八次手術,輸血二十一次,打石膏五十次,試穿過三十雙鞋…我不認為我還能穿上酷鞋…再次感謝,讓我感覺能再與朋友在一起。」
亞伯大六十九歲的EC說:「這是很大的負擔,你必須買兩雙鞋,各扔掉一隻…。我很高興你們所做的一切,這樣是最好的。」
單腳鞋交換所由露絲‧菲得曼(Ruth Rubin-Feldman)於一九四三年創辦,她本身有小兒痲痺,兩腳大小不同。當時正值二戰,訂做鞋子也很困難,為此她想到模仿「證券交易所」,成立「單腳鞋交換所」,讓大家互通有無。
二戰後,大量遭截肢的退伍軍人回到美國,單腳鞋需求劇增,經由羅斯福總統夫人艾倫諾Elenor推廣,服務範圍擴及全美。其他類似機構也相繼成立,如單腳鞋團隊(The One Shoe Crew),專為退伍軍人服務。
六十多年過去,交換所不再只針對單腳鞋交換,而強調生活品質、尊嚴、尊敬:合腳的鞋對健康至關重要。合腳的鞋也攸關尊嚴、尊敬 :沒有人該忍受鞋子不合腳的侮辱和窘態,也沒有人應支付不需要的鞋價。許多貧困家庭,不得不多買一雙鞋,其中丟去兩隻,更加捉襟見肘:「謝謝,謝謝,謝謝!你們不曉得這鞋子意義多大…當我們打開盒子,她開始哭泣,問說是不是給她的。對一個從未有超過一雙鞋的五歲孩子來說,這簡直是耶誕禮物。」發育中不斷長大的腳…。從父母的信來看,這個路易斯安那州五歲的小女孩,也許將不再困擾、自責,甚至自悲。
台灣很多人不知道,一九九一年,鄭豐喜基金會就和全家福鞋業合作,成立「單腳鞋銀行」,有足部殘障就可加入會員,無論國產或進口鞋子,都可用半價買一隻鞋,或用一雙鞋的價格買不同尺碼的兩隻鞋。十五年來,造福上千會員,更累積許多單腳鞋,於是在今年成立「單腳鞋贈送中心」,免費送給需要的人。
如果你「身高腳大」,買不到合適的單隻鞋,或想穿點不一樣的,美國的半烤麵包單腳鞋媒合站(Ha lfbakery Shoester)、少一隻俱樂部(The Minus One Club)都可試試。
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組織,例如澳洲、英國。英國還把男靴、女(高或低跟)鞋、童鞋、休閒鞋等分門別類:附上英國酖酖歐盟尺碼對照、左或右腳、數量等,方便搜尋。一律十二‧五英鎊(約台幣七百七十六元),郵費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