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糖尿兒】遇到一輩子的好朋友—第一型糖尿病

楊明杰 |2012.05.03
1475觀看次
字級

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IDDM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一旦發病,患者須立即啟動胰島素治療,不像第二型糖尿病患,可藉由飲食習慣的改變,及藥物控制得到病情改善。通常IDDM患者發病期間都在秋冬季,好發年齡四到十五歲,但四十歲前也可能發病。

發病時有「喝多、尿多及吃多」伴隨飯後腹痛,半夜做惡夢及情緒起伏較大等徵兆,小孩有上述狀況,應及早測試血糖,如果飯前空腹血糖值高於二百mg/dL即可判斷為糖尿病。IDDM好發於學齡兒童,加上多吃多尿並非很特殊的狀況,通常父母大都沒警覺,直到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過高,造成酮酸中毒昏倒,此時可能會造成一些身體器官損傷。

第一型糖尿病童如何治療?初期可能採取一天兩次胰島素注射方式,利用短效(作用時間二至四小時)及長效(作用時間四至十二小時)的混合劑量,配合體重及飲食的內容進行劑量的設定與調整。

IDDM患者飲食可諮詢營養師,營養師會依據兒童成長的需求,建議每日適當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並依此調整胰島素的劑量。什麼是碳水化合物?白飯、吐司、馬鈴薯、地瓜等澱粉料食物,還有最重要的糖,患者要避免食用過多。

由於注射胰島素,IDDM患者低血糖時會產生動作遲緩、反應變慢、手腳無力痠疼,嚴重時甚至昏迷,如果沒人協助,可能致死。所以患者應隨身攜帶果汁或葡萄糖片,身體感到低血糖徵狀時立即食用,避免持續惡化。班上有IDDM學者的導師,應備有果汁及葡萄糖,以因應突發狀況。但低血糖發生前會有徵狀,只要即時補充葡萄糖,問題馬上解決。

IDDM患者可以像一般兒童從事運動及活動,只需避免過多的糖分攝取,及注意低血糖的徵兆,他們可以與其他兒童一樣的童年體驗。

IDDM如果不能好好控制血糖,任它忽高忽低,產生的併發症才是令人擔憂的地方,由於併發症不會立即產生,有部分患者忽略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唯有周遭的人一同努力及協助,才可以讓患有IDDM的兒童建立起正確面對IDDM的態度。只要控制好血糖,併發症可能一輩子都不會來。既然IDDM一來就會跟著你一輩子,為何我們不把它當成一輩子的好朋友呢?

(作者為一個IDDM患者的爸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