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 與自然共生 的建築藝術

文/程孝民 圖/遠流 |2012.04.29
1169觀看次
字級
「山邊俱樂部」大力鼓吹,加上建築專業彼此間的呼應唱和,及當時幾位建築名家,如梅白克、摩根及寇海德(Ernest Coxhead)等帶領風潮下,第一代灣區傳統建築(First Bay Region Tradition)的風格典範亦正式成型。圖/遠流非報系

文/程孝民

「山邊俱樂部」大力鼓吹,加上建築專業彼此間的呼應唱和,及當時幾位建築名家,如梅白克、摩根及寇海德(Ernest Coxhead)等帶領風潮下,第一代灣區傳統建築(First Bay Region Tradition)的風格典範亦正式成型。以棕色木片屋形式表現的建築風潮,一時間在小城裡蔚為主流。

綠意盎然的森林花園

一九二三年,北柏克萊區由焚風引燃的一場滔天大火,拋下了無情的淬鍊和考驗。一直到了一九七○年代,當火燒家園的苦痛記憶被漸漸撫平,棕色木片屋才又再現蹤影。在這次大火中亦付之一炬的「山邊俱樂部」會館,在一九二四年完成重建時,依舊不改棕色木片屋的本色。

也許是作為俱樂部堅持「與自然共生」信仰的一種表徵,也可能是作為一種建築理念的延續與傳承。這一棟木片屋瓦建築,擠在周遭一片灰泥外牆住宅群中,頗有獨樹一格、孤芳自賞的味道。

走在這片山邊社區,除了道路和房舍有過精心鋪陳外,就屬滿眼搖曳的綠蔭叢木最引人矚目。枝幹魁梧奇偉的梧桐樹,加上迎風招展的樟樹、銀杏、女貞、紅木……,還有隨處匍伏的蔓地灌叢,無處不是綠意盎然的樣貌。

這處森林花園的小城風貌,自然也是「山邊俱樂部」澆灌下綻放的美麗花朵。從一開始的留住老樹,到日後鼓吹的大量植樹和綠化,無一不是「山邊俱樂部」的深耕手法。這裡實踐的植樹和綠化,可不是一小簇的綠意點綴,而是大面積、下重手的綠色填充。

除了居家生活環境,在「山邊俱樂部」所起的帶頭作用下,小城居民甚至動手製作起家居用品來。由出身工藝世家的梅白克開風氣之先—他不僅自己設計家具,也親手打造家具—這股DIY的風潮,在當時漸漸瀰漫開來。當地居民紛紛成立手工藝術協會,甚至找來專人指導,大家彼此切磋,主要專為自家住宅製作家具、陶器、皮件及金屬飾物等。

隨著時代的演進,「山邊俱樂部」早已褪下昔日守護家園發展的角色。轉型之後,這裡更像是文化交流傳承的社區中心。(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