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謀算,誠實以對」是現實中的法則。
然而戰史是用鮮血與慘烈經驗寫成的,若不懂得巧妙的偽裝,發揮誘敵之效,在戰場上又如何倖存?更別說要搶得先機和事半功倍了。
《孫子兵法》從不避諱兵家是以「唯利」原則來貫穿整個戰略形成過程的。孫子所提出的「計利以聽」、「因利而制權」〈計篇第一〉都告訴我們,不管強弱,只有懂得規則才能下場玩,戰爭所揭示的法則是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必須用計謀或各種假象來迷惑敵人!
如〈計篇第一〉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兵有常道乎?有的,就是上面所提示的「詭道十二法」,攻勢重點都指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概念。
〈虛實第六〉也說:「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再一次強調用假情報讓敵人誤判,用突如其來的攻勢,讓敵人無法招架、措手不及,這是戰爭的決勝點。
身為將領,不得不靈活運用「不意」與「無備」的槓桿原理,以及「虛者實之,實者虛之」的詭道,出擊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同時,不能讓人一眼看穿實力,比如本來自己強大,要偽裝成弱小;本來具有戰鬥力,要偽裝成不堪一擊;本來已逼近敵人,要偽裝成距離還很遠;本來要向遠處進攻,要偽裝成向近處攻擊……造成敵欲信而不能盡信,欲打而不敢打的狀況。
總之,要處處使敵人產生錯覺,甚至在對方完全沒防備的情況下聲東擊西、指南打北,逼著對方露出破綻,趁機突破他的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