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法顯《佛國記》說:「蔥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將惡劣天候歸之於毒龍作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五也說盤陀國不可依山甚寒,山中有池,毒龍居之,因殺害商人,其國王習得咒龍術,令毒龍徙之蔥嶺。似乎間接印證蔥嶺有毒龍;毒龍甚可怖畏,不難想見。
盛唐詩人王維遊訪位於雲峰密林間的香積寺,薄暮時分見僧人在潭邊打坐,便寫出名句「安禪制毒龍」,清代趙殿成箋注引用《涅槃經》卷二九:「但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並賞析說:「毒龍宜作妄心譬喻,猶所謂心馬惰猴者。」
《涅槃經》毒龍故事是講述佛陀收服迦葉為弟子的因緣,這其實在《普曜經》有更詳細的描述。佛陀與毒龍鬥法並予以降伏,於《菩薩本行經》、《觀佛三昧經》、《雜寶藏經》等多部經典也可見到,因此唐睿宗〈大寶積經序〉頌讚說:「毒龍懼其威光,醉象憚其神力。」
除了佛陀,龍最怕大鵬金翅鳥的捕食;而讓毒龍敬畏的高僧也所在多有,例如《宋高僧傳》卷十二,記唐代大安和尚遊五台,在龍池沐浴,池水頻興漣漪,卻未奮暴雨雹,足見毒龍雖受干擾,對大安也莫可奈何。
大安和尚是有修有證的禪德,曾於慧藏禪師座下參學,禪師慣拿弓箭考驗禪人,射箭等同傳心,大安與三平義忠都得過他的認可說:「多年來射箭,才射中半個人。」
慧藏禪師曾是個獵人,有次因追逐鹿群經過馬祖禪堂,馬祖禪師逐步質問他:「你懂射箭嗎?你一箭射幾個?你一箭才射一個,我一箭可是射一群!你既知是命,怎麼不射自己?」慧藏疑情頓發,豁然有悟,從原先厭惡出家人,也轉而出家,所以宋僧惠洪〈示禪者〉據此典故說:「能回箭鋒射自己,方肯竿頭進步行。」
由上述故事反觀「安禪制毒龍」,似乎頗合趙殿成所說安禪入定可以對治妄心;然而「毒龍」意象是否僅比喻為種種顛倒夢想、迷妄煩惱?默坐靜慮、觀照心地,是否只為了制伏毒龍般的邪心妄念?
修行人以佛為依歸,佛是覺者,究竟涅槃實遠遠超出此等境界,因此「毒龍」似乎應有更深更高層次的指涉。
考察佛經,「毒龍」的比喻並非只有一種。在唐代義淨《佛說譬喻經》講述曠野中有獵人被惡象追逐而掉落枯井,幸好攀住樹根,暫保無恙,卻不料黑白二鼠正在啃囓樹根,井邊又有四條毒蛇環伺,井底還盤踞著毒龍,他上不去也下不來,處於岌岌可危之中……
這部經典比喻鮮活,佛陀以譬喻告訴勝光王生死過患,而「毒龍」指的正是死亡。所以用死亡解說王維「安禪制毒龍」,恰如宋代圜悟克勤禪師說:「衲僧家透脫生死,不懼危亡,故能立佛祖之紀綱。」勤修戒定慧,超生越死,得大自在,才是修行人更遠大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