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司馬遷與《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九月,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奉武帝之命,率領步卒五千人,深入匈奴王庭,到了浚稽山與單于大軍交鋒。單于以三萬騎兵圍攻李陵,原以為可輕易地戰勝,出乎意料地不勝反敗,還被漢軍追擊,斬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兵八萬餘騎圍攻漢軍。李陵與所部將士驍勇善戰,以一擋十,轉戰千里。但是,因為孤軍深入敵陣,又無後援,而匈奴卻不斷增兵,且窮追不捨,李陵終於奮戰失利,兵敗被俘而降。
為李陵辯護 被處以宮刑
消息傳回京城長安,漢武帝聞訊震怒,滿朝文武百官也交相指責李陵不忠不義。在朝堂上一面倒的怪罪責難聲中,只有太史令司馬遷悶不作聲。武帝注意到了,就當眾問他有什麼看法,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也就直言不諱地為李陵辯護,稱讚李陵驍勇善戰,率軍深入匈奴腹地,轉戰千里,殺敵無數,射矢皆盡,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
司馬遷認為,因孤軍無援,不得已而降,情有可原,非戰之罪,只要他不死,還是會等待時機報效漢室的。結果這番話更加觸怒武帝,隨即將司馬遷下獄交付廷尉,並處以腐刑(宮刑)。後來,漢武帝的情緒平復,因為珍惜司馬遷的才華,將他釋放並任命為中書令。
忍下宮刑辱 為著書立說
這一段不幸的遭遇可說是無妄之災,不但是個人極大的屈辱,還引來社會大眾的嘲笑,讓司馬遷受到極大的精神打擊,曾一度想要自殺,但是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古聖先賢,處在逆境中時的發憤有為來勉勵自己,而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司馬遷立志為了完成《史記》的千秋之業,因而忍下了宮刑之辱與社會大眾的嘲笑。在受刑之後,司馬遷寫信給老友任安(字少卿),敘述了他因為李陵事件而遭受宮刑的過程;抒發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揭露了漢武帝的專橫、蠻悍、殘暴,以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後陳述自己之所以忍辱偷生的理由,就是決心為了著書立說,完成《史記》的撰述。而這封信〈報任少卿書〉,後來收錄在《古文觀止》一書中,成了傳頌千古的名文。
人固有一死 你如何展現
在《史記》撰述過程中,司馬遷不僅僅是記載大量的史實,還進一步要「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要從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中,探索出一些貫穿古今的道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究天人之間的關係,貫通古今變化的脈絡,深刻地反映了司馬遷的歷史觀與歷史哲學的精髓。
他在信中特別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充分顯示出「死亡」對於「生命」就是一種「價值」與「意義」的「展現」。(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