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五代‧韋莊〈女冠子〉
後浪漫主義時期奧地利籍重要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第五號交響曲》中,曾經反覆運用了德國民謠的主題動機。在這首死亡之歌中,弟弟問姊姊:「我們何時回家?」姊姊回答:「在公雞啼時,我們就回家。而破曉之前,快樂是不會結束的。」當晨曦照耀在姊姊被露水弄濕的蒼白臉頰上,她轉為虛弱地說:「快找到我的房門和小床,你知道,睡在草皮底下是最幸福的……」
死亡的底蘊若是潛藏在幸福溫馨的對話中,反而壓不住那沉重的痛楚。馬勒的創作實源於對妻子的深愛,這首交響曲著名的第四樂章尤其道盡了一切。
秋涼的氣息,無端的塵夢,總是喚醒失眠惆悵者內心的孤獨。美國愛德華王子島大學哲學系教授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h)在《孤獨》(Solitude: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一書中指出,孤獨是一種會向四面八方延展的經驗。「有時候,這種孤獨會讓我寂寞得透不過氣來,讓我覺得自己正被一個急勁的漩渦吸捲入虛空之中。更多時候,我會用回憶來打發寂寞。」於是歷來悼亡詩人的書寫,便成為許許多多不眠的夜裡,讓回憶填滿空虛的心靈慰藉。
以畢生精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現代著名作家梁實秋,晚年痛失愛妻。他的悼念與追憶盡在《槐園夢憶》。那一片芳草如茵,永遠綠茸茸的草皮底下沉睡著梁實秋對妻子最深的眷戀。也許對於程季淑而言,能夠沉睡在這片草皮底下是幸福的。然而梁實秋卻永遠無法忘懷四月三十日那個不祥的日子──「命運突然攫去她的生命!」
由於市場前的梯子倒下,不幸擊中了程季淑,在緊急手術之前,妻子應醫生的要求,輕鬆地一笑,竟成了畢生最後的笑靨!這幅蒼白虛弱的容顏,在歲月流沙般的積澱中,卻也堆疊出詩人喪偶的難遣悲懷與血淚心聲。
幸而回憶總是帶給孤獨者獨特的體驗,每當昔日歡笑之情閃現,四周的一切事物都在瞬間鮮活了起來。能夠生活在這一類的想像中,悲傷的人總算得到了暫時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