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媒體報導,隨著經濟起飛,中國大陸積極拉攏加勒比海地區,儘管尚未與加勒比海各國建立軍事關係,但積極搶進美國後院,將對美國形成威脅,讓美國外交、經濟和投資行業的部分人士感到恐慌。
波士頓大學教授嘉拉赫說:「西半球瞬間出現了新的競爭者,顯然成為美國高層的關注焦點。」
《紐約時報》報導,巴拿馬日前獲得中國大陸政府捐贈一棟價值三百五十萬美元的體育館。多米尼克開辦新學校、醫院與體育館,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有了新發電廠與板球球場,新學校也正在興建中,這些都與中國的資助有關;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Trinidad and Tobago)也感謝中國大陸政府為他們興建新的總理官邸。
隨著經濟起飛,中國大陸也開始積極資助第三世界國家,從早先的非洲到現在踏進「美國後院」加勒比海地區;從國有銀行貸款、企業投資到校園、體育館、港口、官方辦公大樓的興建,中國大陸政府積極與加勒比海往來。
報導指出,多數分析並未將此視為美國的安全威脅,認為中國大陸並未在加勒比海興建任何軍事設施,也未與這些國家建立軍事關係,看不出有引爆另一次古巴危機的可能,但已經可以看到中國大陸在加勒比海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正逐日升高。
中國大陸政府去年宣布將提供六十三億美元貸款給加勒比海各國。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主要是爭奪資源,但是在加勒比海地區,則應是出於長期經濟利益考慮。
根據維基解密(Wiki Leaks)取得的二○○三年電報顯示,美國外交機密文件中曾提及,中國大陸在這個距美國不到一百九十英里的地區積極發展,可能是基於「戰略舉措」(a strategic move),為古巴卡斯楚時代結束預做準備。
另一個因素則是中國大陸要確保「一個中國」政策的落實,這些加勒比海國家因為拒絕給予台灣國際承認,獲得中國大陸在經濟上的支持。
在二○○四年與台灣斷交的格瑞那達,就獲得中國大陸政府協助興建鐵路。
為了不被排除,台灣則積極尋求與貝里斯(Belize)、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t. Kitts and Nevis)與聖露西亞(St. Lucia)等國維持良好關係,在農耕、漁業等領域,為這些國家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協助。
報導說,台灣外交官也坦言,他們無法阻止這些國家與中國大陸往來,只能繼續在加勒比海各國進行戰略投資,維持友好關係。
不少加勒比海當地的分析指出,在美國專注於中東議題的現在,中國大陸總有一天會整合在加勒比海的政治力量,特別是當地不少國家向中國借款,未來勢必得在許多議題上支持中國政策,以繼續取得經濟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