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童話選主編三年,懷著大視野的心胸,在寬廣的童話花園徜徉,那滿心的喜悅,何等珍貴!
童話選自徐錦成教授創始以來進入第九年,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且欣逢建國百年,回顧與前瞻,意義深長。
所謂大視野,包括空間和時間的觀察,遍訪本土童話花園之餘,更一一理解朵朵花卉怎樣隨著時尚展現他們千姿百態的容貌?本質上有何變遷?表現技巧有何創新?作者與讀者有何靈犀相通?
童話的變遷
兒童文學的類型當中,再也沒有比「童話」,在定義和範疇上,顯得那麼複雜而難以捉摸了。隨著兒童觀的演進,兒童文學緊跟著欣欣向榮,是每個國家共同的景象,然而當中的童話,在演化的過程,卻不斷發生「質變」的現象。有目共睹的奇幻、科幻,再加上傳統、本土、外來等等許許多多的觀點、思維,不斷的衝擊著「童話」,使得本來就語義模糊的童話,更加撲朔迷離。
如今對童話「質變」的現象,加以觀察、思考,洞燭它的走向,已是關心兒童文學的人,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了。
「童話」,一般人的認知是以較低年齡的兒童為閱讀對象而想像豐富的文學作品。大家都知道東方的「童話」一詞,後來融入西洋 marchen,以及格林、安徒生的影響,於是童話的概念成為:「詩人的幻想創造的故事,尤其是精靈世界的、不受現實拘束的、令人驚奇的故事,不論男女老幼,雖明知其為虛構幻想,卻不禁會喜歡上的故事」。
這是童話的傳統概念,換句話說是把童話當作「遊戲性」的故事,是任何年齡、任何階級、任何行業的人都可以享受的,優遊於幻想世界的故事。
一直到現在,童話的演變基本上並沒有離開這樣的概念,只是很多場合卻可以清楚的發現它的性質不斷的改變。
近代童話最明顯的質變是:排除道德的、倫理的意味,而走無意義、非寓意,只要小小搞笑的,所謂 nonsens 的傾向。
這樣的作家,以為捕捉了童話的精髓,是進步的、顛覆的、創意的路線。其實這只能算是重視童話的娛樂性而已,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童話的生命。或許從娛樂性導入感性、感化,也不是不可能,但截至目前,這樣的作品能展現大格局的理想、含蘊宇宙的、生命的奧祕的,卻是鳳毛麟角。
童話的寫作,如果把指標放在小搞笑,可能就有其格局上的限界,難以邁入遠大的、更高境界的地步。或許有的作家低估了兒童,以為他們只能理解「小搞笑程度」的故事,那是忽略了讀者的潛能,至為可惜!
或許是一種反彈吧,膚淺的勸善懲惡和小小搞笑之後,抬頭的是理想主義傾向的童話。浪漫情懷的作家,在兒童的真實生活裡尋找題材,然後憑著他詩情畫意的筆調,創造感性十足的故事,使幻想、夢想、憧憬、驚嘆的氣息飄盪作品中。
在那奔放的想像世界,創意、神祕、魔幻,成為童話的氛圍,而真善美是它追求的理想境界。
這樣的浪漫,雖然取材於現實,走的卻是主觀的意念,如果以真正的「童心」來比對,未嘗不能說它是「失據」的一廂情願的作者的獨白。如果說那是個人風格濃厚的作品,未免輕忽了文學崇高的價值,回歸藝術,重視文學性,是娛樂搞笑瘋過了頭的省思。
質變的觀察
台灣的童話,質變的腳步從經歷外來文化影響甚少的「本土民間故事期」之後,是以歐風西雨的格林、安徒生、卡洛爾等為模仿對象的「經典仿效期」,凡是民間故事,莫不以格林兄弟既保存風土氣息又著重文學性的敘述法為取向,而創作童話莫不醉心於安徒生的藝術韻味,奇幻故事莫不帶著愛麗絲如夢如幻的氛圍。李莉安‧史密斯說,經典是「試金石」,好的作品應該具有那種氣質。
經典仿效期之後,「童心期」來到,童心被視為童話神聖的元素,童話是歸屬赤子之心的純淨的文學。兒童文化受重視固然是好事,可是童話作家競相取悅兒童,遊戲精神、娛樂傾向成為童話的主流,只要兒童喜歡,哪在乎是無厘頭、搞笑、起鬨、戲謔!
同時期,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人們,無不專注於啟發兒童創新的點子和思維。於是顛覆傳統,走出新境地的呼聲,也在童話的創作呈現。不過顛覆應以前瞻為前提。於是放眼未來、幻想未來,順理成章在童話創作的理念占有一席之地。
其實整個童話的質變,並沒有明確的階段,百花齊放、形形色色、競相爭豔、各展所長、各取所需才是現實的景象。然而繽紛熱鬧的童話園地,隱隱約約形成一種趨向,那就是揉合各種元素和姿態,塑造綜合型的新童話。
這種童話,把娛樂和教育、宏觀和微觀、奇幻和現實,結合成十分耐味的,可供不同年齡讀者共賞。今年,童話選就以這樣的「大視野」尋尋覓覓,去發現值得代表目前這個時代的作品。
綜觀近年的台灣童話,雖然處處感受質變的氛圍,但不管技巧怎樣求變,主題怎樣取向,卻有一不變的「軸心」,那就是更高超、更深長的內涵。這是值得深受肯定的特質,縱然有知識的傳達,也是頗含思想和哲學意味的啟發。
質變的展望
站在前述質變的頂峰,我們清晰的發現,童話是作者抒發新的創作能量的表現,是童話所以能在感動之外更具有前瞻性的泉源,值得珍惜!
現代的台灣童話,在質變上似乎分成雙道並駕齊驅,一是逐漸回歸童話原始面貌的趨向,也就是「教育取向」,另一路線是走在新思維而顛覆傳統的「文學創意」。
「教育取向的童話」由「橋樑書」擔綱,而宗教性質的刊物也明顯走教育路線。橋樑書最基本的目標是做為圖畫與文字閱讀之間的橋樑,但連帶的更揭櫫智能教育的內涵,以及閱讀的延伸,達到「教育」的目的。
在時間上來說,童話的想像要往未來發展,在空間上來說,童話的題材要往整個宇宙發展。可是童話,是給零歲到八十八歲,未失赤子之心的「老少兒童」閱讀的,因此純真的童心和稚氣,還有象徵人類本性的良善,在任何時代、任何質變的情況之下,都不能泯滅的。
童話質變的腳步是緩慢而不明顯的,只有在長期的、普遍的深入觀察才會有所發現。因為任何時期呈現我們眼前的都是「過渡時期」,各種風格雜然並存。 如(1)純真的感性、(2)智慧的啟發、(3)奇幻的意境、(4)不可思議的顛覆、(5)混搭風格的驚奇等等,形形色色的作品熱鬧著我們的童話花園,我們謹慎精選的童話,都可以歸類於上列五項當中。
童話是屬於所有童心滿盈的人們所擁有的文學,現代人多元的、多變的、數位化的、瞻望未來的思維和科技,對童話的性質的確產生微妙的影響。可是從宏觀的立場看,童話在變化多端中,卻有它不變的實質—人性的真實、宇宙的真理,使得童話在兒童文學的範疇始終保持聳然屹立的地位。
無論如何童話所以能具有永恆的價值,是在它的文學性,是契入人性與童心的感動,就像李莉安‧史密斯說的:「我的書和我的心,不會各自分離。」那才是我們該追求的童話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