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自古以來,雅稱「洞天世界」,八十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的善卷洞與張公洞,以及絢麗多釆、氣勢宏偉的靈谷洞等三處石灰岩洞穴,並稱「宜興三奇」,最為名揚天下。
善卷洞是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二十五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五千平方公尺,長約八百公尺,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一二○尺,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善卷洞 三奇之首
善卷洞入口在中洞。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一平方公里的天然大石廳,高達七公尺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三十至五十年長高一釐米,以目前高度計算,它的形成已有三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七十公尺、寬三十公尺、高三十公尺。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攝氏二十三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
下洞約一八○公尺,寬十八公尺,高二十二公尺。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一二○公尺,水深四點五公尺,河面最寬達六公尺,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蕩漾其間。
張公洞 洞中有洞
張公洞,又名庚桑洞,位於宜興城西南約二十二公里的孟峰山麓,共有大小洞穴達七十二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
溶洞面積約三千二百平方公尺,全部遊程達一公里多。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崢嶸,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拾級而上,為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槃洞、一線曙光洞等。
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從海王廳經「雲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岩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
靈公洞 遊程最長
三奇之三的靈谷洞,位於宜興城西南二十八公里的王家塢靈谷山(石牛山)南麓,今陽羨茶場內,距張公洞僅六公里。
靈谷洞全洞面積八千一百多平方公尺,遊程之長,較張公洞有過之而無不及,上、下兩個洞口,洞內有大小高低與鐘乳、石筍各有異趣的石廳七個,分隔貫穿,脈絡相承。洞中有石鐘乳、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等,形狀奇異,色彩絢麗。
其中高二十六公尺、寬七公尺的大石幔,如銀河直瀉,瑰麗奇特,為陽羨諸洞所僅見。洞外,群山四合,茶園翠綠,可領略山林風光。
靈谷洞當年為唐代詩人陸龜蒙探茶時發現。陸曾雇人開挖,因工程力不能及而作罷,留下「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的遺憾。然宋以後陸續有人入洞探幽,今石壁上尚存宋、元、明、清遊人的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