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趣談】 巧改杜牧清明詩

常書偵 |2012.04.05
3315觀看次
字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代表作〈清明〉。這首七絕詩具有超強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因此,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和廣大讀者,出於對它的喜愛之情,紛紛採用不同的手法和利用不同的形式,對其進行了改編,形成了一道詩歌史上獨特而又頗為絢麗的風景線,讓人稱奇叫絕。

對原詩進行刪減

有的人自以為〈清明〉詩不夠精練,經過不同程度的刪減,使這首七絕成為六言詩、五絕、四字詩和三字經。刪減後,內容雖然沒有變化,但行文格式有所改變,為人們對〈清明〉詩的欣賞平添了幾分雅趣。

六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絕:「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四字詩:「清明雨紛,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

三字經:「清明雨,人斷魂。酒家何?杏花村。」

以上雖為文字遊戲,卻真誠流露出人們對〈清明〉詩的喜愛之情。

改編為詞

宋代有一位書法家,將〈清明〉詩寫在自己新買的白紙扇上,一位友人見後,稍加思索,便信筆在上面添加了標點符號,使其成為一闕好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由詩改詞,其意未變,卻平添了一份抑揚頓挫之美。

還有人將其改編成〈南鄉子〉:「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 讀起來倒也有幾分韻味。

改編為微型劇本

有人在原詩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了一些提示語與標點符號,則變成了一齣時間、地點、場景、人物、台詞等一應俱全的微型獨幕劇。

時間:清明時節。布景:雨紛紛。地點:路上。(幕啟)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改編為曲子

上海會文堂曾出版過古印本小叢書,其中有按照〈清明〉詩意而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圖,並配有按詩意自編的曲子。

其曲云:「清明時節雨紛紛,欲問行人去哪邊?綠楊柳下,流水嗚咽;杏簾高掛處,裊裊茅舍炊煙。十里酒香,惹人夢繞魂牽。且勞牧童哥哥指路,暫事流連!」用詞行文雖有所變化,但原詩意境基本得以保留,讓人明顯感受到了其明快的節奏、優美的韻律。

改編為對聯。

在一些酒廠、酒肆、酒店,含有〈清明〉詩意的對聯屢見不鮮。如:

清代有位商人開了家酒店,請了位秀才要寫副象徵生意興隆的對聯,以便招徠顧客,這位秀才靈機一動,就將〈清明〉中的詩句改編為對聯:「此即牧童遙指處,何須再問杏花村。」對聯貼出後,數十里外的客人也慕名前來,自此酒店人氣興旺,生意紅火。

改編為散文小品

還有的讀者,將其改編為散文小品,倒也有趣。

其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除上述體裁的改編之外,還有將其改編為故事、酒令、廣告詞的,甚至仿擬進行再創作和製謎、集句等等,五花八門、多元燦爛。

世上出現這麼多〈清明〉詩的改編版本,折射出如此絢麗多彩的藝術光芒,恐怕是原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同時,也使我們更加感受到了該詩所獨具的藝術魅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