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建國中學二年級蔡姓學生,疑似情緒不佳,在台鐵汐科站跳軌尋短,根據校方資料顯示,蔡生課業表現一般,未發現感情困擾,與班上同學相處也無異狀。但前晚在汐止跳軌自殺的蔡姓建中生,已是該校十一年來第七個自殺的學生。
當數據說話時,並不是如教育部訓委會主任柯今尉所說,將發文提醒學校協助學生家屬,並對死亡學生的同學加強心理輔導,也呼籲尊重自己的生命,有問題可找輔導資源的「官腔」呼籲而已。
十二年國教與免試升學決定如期付諸實施,建中校長陳偉宏希望延後落實,建中、北一女多次反對建中釋出高比例的「免試名額」,說穿了,他們總希望透過自己可安排的考試,篩選頂尖新生入學。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與每年台大高錄取比例後,建北永遠是人人稱羨的「精英高中」,若對照「十一年七起自殺事件」,建中除了汲汲營造高升學率學府外,建中也可能與「高風險學府」畫上等號,這是我們全民期待的教改嗎?
或許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建中這幾年的輔導成效,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每年千餘位、來自四面八方的績優國三畢業生,可能成為「不定時炸彈」。
面對如此悲劇,建中或許該選擇改變「唯我獨尊」的招生心態,別再讓學子背負如此大的壓力了。